为啥有些人买很多名著来看 却一点也看不出满腹经纶的样子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态度,而是方法。先说态度。大多数人,买书是为了潮流,是为了装饰自己的书架,是为了和人争论的时候可以随口报出几个书名。他们(包括曾经的我)总喜欢在网上寻找各种各样的书单,豆瓣书友总结的、各个媒体推荐的、大学教授赞赏的、甚至偶像照片里出现的......然后对照着书单上的书把它们全部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买书】这个行为就让他们产生了很强的优越感:你看,你们花钱去买什么游戏啊电子产品啊多低端,我买书说明我比你们有文化。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书不是目的,而是工具,他们的心思并不在安静读书上,这种买书带来的快感促使他们买完一批书就只是扔在一旁,眼睛开始搜寻下一批书(各大网站的图书打折活动也在推波助澜),这样的人,又能从书中得到什么呢?其次是方法。有一部分人,他们端正了自己的态度,认识到了书不应当成为工具,而应当成为目的本身。于是,他们不像上面那群人一样疯狂地买书,而是仅仅精挑细选出自己想读的书,然后安静地阅读。这样很好,但有时他们会发现,这样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但自己的水平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申论该做不好还是做不好。这就是方法的问题。微博等新媒体的存在让我们本就碎片化的时间进一步粉碎,我们已经很难抽出一整段的时间去感受作者给予我们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我们抱着”读书就是得到知识点“的想法,把【读书】变成了【查书】,不喜欢的章节,直接跳过,喜欢的章节,一气读完,最后发现自己除了记住两句漂亮的话以外,对于整本书的主题没有任何了解,这显然是不行的。因此,读书最重要的一步,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抛开所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将书作为一个新的世界,去自行探索。之后,在具体的读书方法(包括做笔记的方法等)这方面,有一位老师已经很好地告诉了我们,那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初三收到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却一直到高中毕业才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再次推荐给愿意【读书】的人们。最后,仅仅是【读】完了书,这是不够的,读到的内容永远是别人的内容,只是别人想告诉你的东西,如果不把读到的东西在脑中积淀下来,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思考,当有一天你发现,这些东西已经变成了你的东西的时候,你的日常行为才会真正表现出你是【读过书】的样子。加油。
■网友的回复
很难把人的修养学识与名著联系起来,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
■网友的回复
1. 买多少书和看多少书天壤之别,而看没看进去又是另一回事。2. 书不是药。书读得多了,能成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但也不乏江湖术士,贪官污吏。毕竟不多读点书,怎么口吐莲花?3. 如果人人熟读中外名著后都能博古通今岂不是快事?最后,一个人知道什么,和一个人本身是什么,这始终是两码事。
■网友的回复
刚刚醒来,躺在床上总试图鼓起勇气下地,却有太过的贪恋被窝的温暖,我依旧把情感寄托于音乐,依旧习惯一个人漫步在那黑白键之间。回想往昔,泪流满面,为何我会偏爱音乐,为了我无法舍弃音乐,我不懂,我痛苦,我绝望,唯有音乐可以让我心情愉悦。 终于,我还是起床,协奏曲很是麻烦。斯坦查尔也不在我的身边。想起许久未给母亲写信了,不久的见面应该会让我提起一些精神吧,我决定写完信就去拉屎。 拉开椅子,展开信纸,我写下: 好吧,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礼拜,而我们天天都要拉大便。为巴黎人写的协奏曲暂且放在一边,更合我的意的是,我要一边拉屎一边把它写。等到星期一那天,啊呦!我将荣幸地拥抱你,亲吻你好看的手,可是且慢,首先让我把屎拉在裤子里! 屎意降临,我只好匆匆写下我的署名就跑向了厕所。 在轻轻的晚风下,窗帘就好像丰满诱人的希腊女神维纳斯一般飘动,信纸缓缓的被吹到地上,露出了我的名字:WolfgangAmadeusMozart
推荐阅读
- 为啥结婚的时候,不仅新郎要挨打,伴郎伴娘也要挨打
- 为啥有漂亮女生坐我旁边的时候我的学习注意力就会变得特别高
- 为啥当今社会大多数男生特别宠爱女朋友甚至到了对女生下跪求原谅感觉中国男女生交往双方并不平等
- 都说享骑电动车不好,可是为啥还是有很多人用
- 为啥有的人可以快乐的工作
- 新浪有些新闻都在乱写,作为门户网站,有人管吗
- 为啥在朋友间总是感觉自己吃亏,被占便宜,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境况
- 为啥中国人在国外旅行的时候,会抱怨“此地太多中国人”
- 消费者吃了含罂粟的凉皮被居留15天,而做凉皮的老板只拘留了10天,为啥
- 明明抽烟不好为啥就是不肯戒,啥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