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翊传媒Global」“一国两府”竟是汉武帝开的头?( 二 )


更重要的 , 是他的副手 。
御史大夫的副手有两个 , 一个叫御史丞 , 一个叫御史中丞 。 虽不过一字之差 , 却有天壤之别 。 汉制 , 官衔前面有“中”字的 , 都在皇宫里办公 , 御史中丞也一样 。
实际上 , 御史中丞就是御史府驻宫办事处主任 。 这样的副手 , 丞相是没有的 。 皇帝有什么想法 , 也是先告诉御史中丞 , 由御史中丞转告御史大夫 , 再由御史大夫转告丞相 。 御史大夫揣摩圣意 , 要比丞相容易得多 。
公孙弘和张汤得逞 , 这是原因之一 。
不过御史大夫毕竟是政府的人 。 汉武帝要夺权 , 还得用宫廷的人 。 宫廷的人就是宫廷官 , 也叫中朝官 。 其中最重要的 , 是尚书 。 尚书就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 如果让尚书来处理政务 , 皇帝就有了自己的班子 。
然而尚书的地位实在太低 , 必须派个大领导 。
这个大领导 , 就是大司马 。
大司马是在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那年(元狩四年)设置的 , 其实就是被废除的太尉 , 但不再作为宰相 , 也非正式官职 , 而是加在将军官衔之上的名誉称号 , 比如大司马大将军 , 大司马骠骑将军 , 大司马左将军 。
大司马的任务 , 是“领尚书事”(西汉) , 或“录尚书事”(东汉) , 也就是领导、统率、管辖、主持尚书的工作 。 表面上看 , 不过秘书长 , 还是兼职 。 但 , 大司马的政治待遇是位比三公的 。 这样的秘书处 , 简单吗?
当然不简单 。
事实上大司马统领的尚书事 , 也逐步由秘书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 。 但凡事关军国的大政方针 , 都先由尚书参谋议论提出意见 , 形成决议才由宫廷送往朝廷 。
显然 , 这是另一个政府 , 只不过这政府是设在皇宫里的 。 因为首任大司马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 , 是后妃的娘家人 。 他们要策划军事也只能在宫中与皇帝密谈 。 久而久之 , 大司马官署宫中就成了惯例 。
这样一来 , 帝国就有了两个政府 。 一个叫中朝(也叫内朝) , 在宫中;另一个叫外朝 , 在府中 。 外朝之首为丞相 , 中朝之魁为大司马 。 两套班子 , 共理朝政 。
没错 , 一国两府 。
其实就连这个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 大司马位高权重 , 亲近皇帝 , 尚书们在宫中轮班值宿 , 随时听候召见 , 面呈奏章 , 亲聆圣旨 , 信息远较宫外朝臣灵通 。 丞相为首的外朝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 只有诺诺承命办事而已 。
从此 , 丞相更成了摆设 。 后来 , 就连这职衔也被取消 , 改成了别的 。 是不是真宰相 , 则全看是否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 。 到东汉 , 更建立尚书台(又叫台阁或台省) 。 一国两府公开化 , 变成公府(三公府)和台阁(尚书台) 。
这都是汉武帝开的坏头 。
汉武帝却十分满意 。 他终于完成了集权大业:始集地方之权于中央 , 再集中央之权于皇帝 。 大权在握 , 他可以为所欲为 , 或者说大展宏图 。 至于留下的无穷后患 , 则只能以后再说 。
[20]本节所述西汉官制 , 请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杨鸿年和欧阳鑫《中国政制史》、韦庆远和柏桦《中国官制史》、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
[21]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 , 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 。 他们的官俸 , 都是“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 。
[22]请参看《周礼·考工记》、《晋书·李胤传》 。
[23]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天翊传媒Global」“一国两府”竟是汉武帝开的头?】[24]见《史记·酷吏列传》 。
「天翊传媒Global」“一国两府”竟是汉武帝开的头?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