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国人分析日本国民性格:日本人一向古怪 格格不入 发育不良?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 , 美国艺术科学院院± , 美国历史学会委员 。 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 , 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 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 。 他的《拥抱战败》获普利策奖 。
20世纪40年代初权威专家们对日本人进行了相关的人格剖析 , 在学术层面上 , 借鉴人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方法论与词汇的跨学科“文化与人格”研究 , 这对了解敌人的行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文章图片
战争期间 , “应用”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府支持和公众关注 , 这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理论 , 人们希望建立起真正的“科学的人文主义”或“人文主义的科学” 。
在战争期间 , 美国的国民性格研究涉及日本、德国、缅甸、暹罗与罗马尼亚 , 不过 , 现在看来 , 美国有关日本国民性格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最有趣的一项研究 。
文章图片
“人类心理一致性”是国民性研究方法的一项根本前提—按照玛格丽特·米德后来的解释 , 这种研究方法假定“所有人类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人性” , 它反映了反种族主义者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的思想影响 。 米德、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等许多著名学者都是这位极有影响力的大师的弟子 。
整个19世纪 , 生物决定论或“科学种族主义”在欧洲、美国的人类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 , 鲍亚士在批判这一学说方面起到了领导作用 。
1.
专家们试图对日本国民性进行一种更均衡、更实证性的分析 , 他们一直很清楚 , 对日本人带有偏见的认识 , 这其实是属于美国人和英语国家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问题的一部分 。
他们一贯认为种族并不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 相反 , 综合的文化模式、潜意识的情感与假设逻辑 , 还有“文化适应”的过程 , 这些才是理解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下所有参与民众的关键 。
文章图片
文化从历史中继承而来 , 但每一代人都需要学习文化 。 文化还可以通过无数方式进行改变 , 包括微小的调整和巨大的变革 。
将这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日本敌人后 , 研究者们获得了意义重大而又引发争议的深刻见解 。 一方面 , 研究结果强调了日本文化的完整性 , 这体现在那些常常看似无法言传、任意的行为模式 , 实际上却具有严密的结构 。
文章图片
但在另一方面 , 日本也呈现为一个背负着沉重精神负担的社会 , 无论是个人还是在社会层面 , 都充满着萎靡不振的焦虑情绪—日本的宣传资料夸耀日本人不可屈服而且具有整体上惊人统一的 “和谐” , 这也是西方观察者从表面上经常看到的景象 , 但这些显然与上述研究发现不相符 。
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行为 , 如极端礼貌和极端凶残 , 这就像一枚铸币的两面同时出现在日本文化之中 。 同样地 , 日本对其他国家的侵略 , 以及日本军队的残暴与狂热行为 , 都被视为由于受到国内压力的限制与控制而导致的可预见结果(而不是由于精神生物学的遗传因素) 。
然而 , 没有理由假定日本与其他社会、其他国家不同 , 认为它缺乏进行变革、甚至是骤变或剧变的能力 。
推荐阅读
- 日本@日本无条件投降68周年:日军在华罪行照曝光
- [小熊]今天日本战败73周年 日本所犯又一反人类罪行曝光
- 芷江@72年前日本投降,但芷江受降日本只言停战
- 『日本』日民众倾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不少人席地而坐
- 『日本』张召忠:二战日军为什么走极端去打美国阿拉斯加
- 军刀@抗战影视剧中的日本军刀用对了吗?
- 战犯@新中国改造日本战犯:从宽处理令顽石点头
- 日本:抗日战争中有上千“日本八路” 归国后遭不公对待
- B-:曾毁灭日本的“堪萨斯之战”——战略轰炸的开端
- 『日本』在30多年时间里 日本文官们 为何始终管不了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