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你是否愿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国家庭用餐方式调查
本文插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把许多人“锁”在了家里 。 工作、生活、学习……以往分散各处的场景 , 都集中在一个屋檐下 。
随着疫情发展 , 一个话题逐渐热了起来 , 或者说 , 重新热了起来——在家吃饭 , 分餐还是合餐?新华社采访人员对此进行调查 。
家庭分餐又“热”起来
西兰花炒木耳、煎带鱼、拌凉菜……跟往常一样 , 长春市民孙晓惠中午给家人烧了几道菜 。 不同的是 , 以前一个盘子一整道菜 , 如今一个盘里分四个格子 , 一个格子装一小份菜 。
疫情发生后 , 社会各界关于分餐制的讨论越来越多 , 单从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角度看 , 分餐比合餐更为合适 。 孙晓惠认同这个道理 , 于是从网上买来了分餐盘 , 撤掉了以前的盘子 , 开始“分”起来 。
“过去家里经常会剩菜 , 现在剩下的菜越来越少 。 ”经过分餐后 , 孙晓惠发现意外收获 , 由于更精准地掌握了家人食量 , 还避免了浪费 。
在山东济南 , 考虑到家中孩子年幼 , 更容易感染病菌 , 市民张雅萍一家也在疫情期间选择分餐 , 至今已经坚持两个来月 。
【「北青网」你是否愿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国家庭用餐方式调查】“分餐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还可以合理、定量搭配 , 保证营养又不浪费 , 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 ”她说 , 眼下多数家庭有较长时间居家生活 , 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 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分餐意识 , 带动家长、老人养成分餐和使用公筷的习惯 。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陈女士则告诉采访人员 , 之前家里都是合餐 , 疫情以来看到专家倡议后改为分餐 。 “我们不仅碗筷各用各的 , 连洗碗布都区分了 , 现在这样吃饭也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 。 ”
实际上 , 这不是家庭分餐第一次成为热点 。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 , 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 。 只不过 , 这次家庭分餐引起的讨论 , 似乎比上一次更为热烈 。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支持分餐制”“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宅家吃饭你会用公勺公筷吗”等话题引发亿万网民持续关注讨论 。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倡导分餐 。 在山东 , 10部门联合发起“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 , 提倡家庭聚餐使用公筷公勺;在浙江 , 3月起已选定试点先行示范 , 并于6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公筷公勺……
“分”的势头在上升 , “合”的声音也不弱
对于家庭有没有必要分餐、具体分到什么程度、分餐后怎么办等话题 , 不少人也给出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
“包括两位老人在内 , 我家六口人在一起生活 。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姜女士跟采访人员吐苦水 , “吃饭的时候 , 5个人都分餐 , 但我爸就是不肯分 , 我们也没办法 , 只好用半拉子的分餐制了 。 ”
这是个例 , 却不是孤例 。 采访人员在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调研发现 , 部分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习惯于合餐 , 一时半会儿不想改、不愿改 , 一起生活的子女也不好意思硬要他们改 。 “分餐有些生分了吧”是采访人员经常听到的话 。
而对于部分年轻的“一家三口”来说 , 孩子通常有专属碗筷 , 小两口再分餐而食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
另外 , 采访中不止一位在职女士提醒采访人员 , 家庭分餐还有一个现实话题要讨论——分餐后要洗的碗筷必然多了 , 而且不是多出一份公用碗筷 , 是每个人都可能多出一副碗碟 , 谁洗?
一位杨女士甚至调侃道 , 推行家庭分餐制的话 , 是不是也得推行碗筷分洗制?
家庭分餐 , 东中西部有差异 , 城乡之间也有差异 。 采访人员在多地农村调研发现 , 不少人要么没听过分餐制 , 要么偶尔看到一些相关资讯、直接略过 , 要么不想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总之积极性不算高 。
推荐阅读
- 「北青网」浙江省最后一批返浙的支援湖北医疗队解除隔离观察
- 「北青网」男子替朋友倒车时碾死自己 历时一年法院判了
- 「北青网」生育保险顺产医疗费支付标准增至5000元
- [北青网]顺丰3月业务量增长近一倍
- 『北青必读TB』偷200吨重“铁管”当废品倒卖 两男子被珠海警方刑拘
- 【北青网】在天津创业可享房租补贴人群“扩容”
- 『北青网』3名小伙救起落水女孩后默默离开,女孩母亲寻人想当面致谢
- 「北青网」大叔酒足饭饱后开大奔踏春 刚出门就“栽了”
- 『北青网』一季度全国居民名义收入增加实际收入减少
- 『北青网』一季度我国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