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康西瓦寻亲:不让烈士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被时空无情割断

一封来自康西瓦烈士陵园的信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 卫雨檬 李 蕾 特约采访人员 张 强 特约通讯员 唐 帅
#寻亲#康西瓦寻亲:不让烈士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被时空无情割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巍峨的喀喇昆仑山上 , 康西瓦烈士陵园成为不朽丰碑 。牛德龙摄
#寻亲#康西瓦寻亲:不让烈士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被时空无情割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烈士寻亲 , 杨宝民寄出一封封信件 。牛德龙摄
#寻亲#康西瓦寻亲:不让烈士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被时空无情割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河尾滩边防连的新兵 , 为烈士献上鲜花 。牛德龙摄
李引兰老人很多年都没有收过信了 。
2020年初 , 腊月里村子的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打扫除尘 。那天 , 正在自家院子清理杂物的李引兰老人 , 接到一封特别的来信 。
寄信人:杨宝民 。信封上的这个名字 , 李引兰老人从未与之谋面 。
这封来自康西瓦烈士陵园的信件 , 从新疆和田出发 , 翻过雪山达坂 , 经过数次转递 , 最终抵达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这是烈士王虎儿的家乡 , 距他牺牲后的安葬处 , 隔着3000多公里的路程 。
老人拿着信的手 , 微微颤抖着 。李引兰是烈士王虎儿的弟媳 , 自从嫁入这个家门 , 她就知道“家中大哥打仗牺牲了 , 埋在了很远的地方” 。可这些年来 , 一直没有他更多的消息 。
家里人始终牵挂着烈士王虎儿 。“公公婆婆走时 , 喊着他的名字;丈夫走时 , 遗憾没能亲自去大哥坟前拜拜 。”李引兰老人说 , “现在终于等来了大哥的消息 。”
山高路远 , 历经波折 , 这封为康西瓦烈士陵园烈士寻亲的信件背后 , 是一群从未放弃的人 。
去年夏天 , 以退役老兵杨宝民为首的志愿者团队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南疆军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 , 展开了为康西瓦烈士寻亲的活动 。
“经过近一年的寻亲 , 安葬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的108位烈士中 , 已有59位烈士的亲属被找到 。”杨宝民说 。
故土寻根 , 刻下风雪岁月中的英雄姓名
李引兰老人已满头白发 , 只会说当地方言 。为了方便沟通 , 她让女儿王芳照着信封上的手机号码 , 联系了寄信人杨宝民 。王芳是烈士王虎儿的侄女 , 她的心愿就是替带着遗憾离世的爷爷奶奶看一看离家千里之外的大伯 。
杨宝民是一位转业军人 , 同样内容的信件 , 他往全国的各个市县寄了上百封 。从2019年6月开始 , 杨宝民一直在为康西瓦烈士陵园的烈士们寻亲 。
康西瓦 , 维吾尔语的意思是“有矿的地方” 。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 , 海拔428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 。新藏线上的康西瓦烈士陵园 ,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 。
最早长眠于此的烈士们 , 是牺牲在上个世纪60年代保卫边境战斗中的英雄们 。之后的岁月里 , 陆续有因参与边疆建设而牺牲的烈士被安葬在那里 。至今 , 共有108位英烈在康西瓦烈士陵园长眠 。
杨宝民是一名老兵 , 曾在驻新疆某部服役20余年 。2018年底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成立 , 杨宝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其中 。
2019年6月 , 杨宝民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组深入喀喇昆仑边防一线 , 走访慰问部队官兵 。在路途遥远、高寒缺氧的新藏线上 , 除了常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 , 很少会有人知道康西瓦烈士陵园 。
置身陵园 , 轻抚一座座墓碑 , 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深深触动着杨宝民 。他发现这里绝大多数烈士牺牲时都非常年轻 , 不仅没有留下儿女 , 如今他们的父母也陆续离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