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宋代的科举与宋代社会


本文为好友投稿 , 作者林奇祺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 , 滥觞于隋唐 , 成熟于宋 。 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 , 科举臻于制度化、下移化 , 不限门第 , 士庶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 且因出版市场发达 , 教育机会扩大 , 知识传播日益普遍 , 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出人头地 , 有志于读书应考 , 以求仕进 , 因此阶级相对而言不也太容易固化 。 由此读书人不论出身 , 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宦 , 科举与社会的互动联系日趋紧密 , 继而演变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

[科举]宋代的科举与宋代社会
本文插图

以“科举社会”这一概念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 , 渊源自钱穆 。 钱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 , 从士人身份与政府分子出身的角度出发 , 将唐以下的社会称为“科举的社会” 。 无疑 , 士人阶层是科举社会的主要力量 。 士人阶层是处于统治阶级——仕与被统治阶级——庶的中间阶层 , 而科举正是连接仕与庶的桥梁 。 然而 , 科举制造就的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 ,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功成名就 , 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 , 以至于求之于时俗宗教 , 祈梦算命 , 更有甚者发展出了梓潼信仰 。 不过如范进者毕竟少数 , 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 , 可能碍于生计 , 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 , 转而传道受业、或与陶朱猗顿为伍 , 抑或从诸如卖卜、卖艺等三教九流中另觅出路 。
关于宋代的科举社会的一般性问题 , 在梁庚尧的《宋代科举社会》一书已有阐释 , 此书堪称宋代社会史研究之典范之作 , 前人之述备矣 , 我就不再浪费笔墨自讨苦吃了 。 但是该书荦荦大端 , 自然无法面面俱到 , 且学术研究不断推进 , 史料的挖掘和问题的阐述不断深入 , 自然也有作者关注不到的 。 在此我想就梁先生的话题说下去 , 谈谈关于宋代科举社会的另外一些为学界所关注的话题 。

[科举]宋代的科举与宋代社会
本文插图

科举与蒙学
宋代科举以其“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 , 蒙学的科举化势所难免 , 以诗赋为代表的科考内容直接决定了蒙养教育的教学内容 。 宋代的科举内容伴随着激烈的党争时有变更 , 但无论如何变动 , 大致有三项内容总在议论的范围之内:策、论及诗赋 。 其中 , 诗赋的崇黜又是最复杂的 , 和党争的关系也最密切 。 探讨宋代科举对蒙学的影响 , 本难面面俱到 , 折中之计是抓住“诗赋对蒙学的影响”这条线 , 以线带面 , 窥看科举对蒙学的影响 。
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之前 , 诗赋在科场中的地位无疑是高高在上的 。 仁宗宝元年间 , 李淑侍经筵 , “上访以进士诗赋、策、论先后” , 李淑答曰:
“厥后变易 , 遂以诗赋为第一场 , 论第二场 , 策第三场 , 贴经第四场 。 今陛下欲求道理而不以雕琢为贵 , 得取士之实矣 。 然考官以所试分考 , 不能通加评校 , 而每场辄退落 , 士之中否 , 殆系于幸不幸 。 ”(《宋史·志第一0八》)
由李淑的话可知 , 在科场考试中 , 诗赋是第一场 , 而第一场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 在科举中 , 三场考试制自唐代中宗神龙年间确立以来 , 一直保持到科举制的终结之时 。 宋代科举是在唐代科举的基础上发展并走向成熟的 。 在李侍筵之时 , 宋代的三场考试仍然实行着逐场淘汰制 , 上引李淑之语(“每场辄退落”)即是明证 。 在逐场淘汰制还盛行的时候 , 诗赋为第一场 , 那么一旦诗赋不能通过 , 便会被主考官退落 , 没有机会进入到第二场的评校 。

[科举]宋代的科举与宋代社会
本文插图

宋代的蒙学机构有官办的 , 有民办的 , 官办的“小学”受科举的影响最为直接 , 据宋代《小学规》显示 , 学生被分为三等 , 在这三等学生中 , 第一等的课业最多 , 第三等的课业最少 , 不同等级的学生课业内容不同 , 但相同的是 , 这三等学生的课业中皆有诗赋 。 第一等的“吟五七言古律诗一首 , 三日试赋一首” , 第二等的“吟诗一首 , 对属一联 , 念赋二韵” , 第三等的“念诗一首” 。 毫无疑问 , 这些“试赋”、“念诗”皆是为将来科举考试作准备的 。 科举与书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