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州诸葛笔考(上)( 二 )


在北宋前期 , 诸葛笔受到大批名人的赞誉 , 本地名人梅尧臣(1002-1060)反映很快 , 他在《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中云:“笔工诸葛高 , 海内称第一 。 ”而欧阳修(1007-1072)的《圣俞惠宣州笔戏书》则几乎是全诗赞笔:
圣俞宣城人 , 能使紫毫笔 。 宣人诸葛高 , 世业守不失 。 紧心缚长毫 , 三副颇精密 。 硬软适人手 , 百管不差一 。 京师诸笔工 , 牌榜自称述 。 累累相国东 , 比若衣缝虱 。 或柔多虚尖 , 或硬不可屈 。 但能装管榻 , 有表曾无实 。 价高仍费钱 , 用不过数日 。 岂如宣城毫 , 耐久仍可乞 。
蔡襄(1012-1067)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 他对诸葛笔的看法或做法很引人深思 , 也具有权威性 。 一次 , 他在获得端砚极品时 , 为之作《砚记》 , “斋戒发封 , 诹吉日 , 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诸葛髙鼠须笔为之记 。 皇祐癸已十二月二十八日 。 ”他将诸葛笔与名纸、名墨、名砚并用 , 是一种无尚的肯定 。 而在《文房四说》中 , 更是将诸葛笔中散卓置于最高的地位:
新作无池研、龙尾石、罗纹金星如玉者;佳笔诸葛髙、许頔皆奇物;纸澄心堂有存者 , 殊绝品也;墨有李庭珪、承宴 , 易水张遇 , 亦为独步 。 四物文房 , 推先好事者所宜留意 , 散卓笔心长特佳耳 。
诸葛笔在宋代书法名家的心中 , 具有此地位 , 实让后人震惊!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州诸葛笔考(上)
文章图片
不过 , 奇怪的是 , 对诸葛笔评论影响较大则是后来的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 , 宋代曾慥记载:“东坡云:诸葛笔譬如内库酒、北苑茶 。 山谷曰:衙香、椽烛与京师妇人梳头 , 亦天下所不及 。 ”他们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文人 , 他们的高度赞美 , 甚至引起了清人的怀疑 , “今世犹传诸葛笔 。 夫诸葛何人 , 托苏、黄而遂传 。 ”
不过 , 具体看一下苏、黄之言 , 倒较为客观 , 其论不谬:
苏轼在《书诸葛笔》曰:
宣州诸葛氏笔 , 擅天下久矣 。 纵其间不甚佳者 , 终有家法 。 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 , 虽弊精疲神 , 欲强学之 , 而草野气终不可脱 。
而黄庭坚在《跋东坡论笔》中说:
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 , 以为诸葛之下者 , 犹胜它处工者 。 平生书字 , 每得诸葛笔 , 则宛转可意 。 自以谓《笔论》穷于此 , 见几研间有枣核笔 , 必嗤诮 , 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 。 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 , 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
可见 , 两人都是总体肯赞 , 也指出其中问题 , 其中黄似乎在说东坡 , 而实际也在言诸葛笔 , 不太适用于双钩悬腕的技法 , 但又对学书者实用 , “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 , 着臂就案 , 倚笔成字”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州诸葛笔考(上)
文章图片
而“熙宁后 , 世始用无心散卓笔 , 其风一变 。 ”诸葛笔开始走下坡路了 , 在北宋末年的命运 , 宋人蔡絛有过总结:
又幼岁当元符、崇宁时 , 与米元章辈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宝爱 , 每遗吾诸葛氏笔 , 又皆散卓也 。 及大观闲偶得诸葛笔 , 则已有黄鲁直样作枣心者 。 鲁公不独喜毛颖 , 亦多用长须主簿 , 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毫样 , 俄为叔父文正公又出观文样 。 既数数更其调度 , 繇是奔走时好 , 至与挈竹器 , 巡闾阎 , 货锥子 , 入奴台 , 手妙圭撮者(别本作临闾阎货鸡锥子抄圭撮者) , 争先步武矣(别本并无“矣”字 , 有“及”字) 。 政和后 , 诸葛氏之名 , 于是顿息焉 。
蔡絛是北宋后期人 , 历神宗、哲宗、徽宗诸朝 , 他以自身经历叙述诸葛笔 。 当时 , 除了他所知的诸葛笔散卓名品外 , 还有根据时代需要而作的改进品 , 如鲁直样(枣心)、鲁公样(羊毫)、观文样等 。 这种改进似乎迎合时尚和需要 , 但已失去散卓的本性 , 也蕴藏着“诸葛氏之名 , 于是顿息焉”的因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