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读使]轻徭薄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汉武帝时代

除了开放铸钱之外 , 汉文帝的另外一项德政便是税收减半:从汉高祖时代的十五税一 , 变成了三十税一 。 但是这三十税一 , 实际是有猫腻的 。 何故有此说 , 就得先详细说说历史上田地这些事儿了 。
一、种地交税的的起源
种地交税的传统 , 最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 。 传说那时候实行井田制 , 把长宽300步的土地划成一个一个的九宫格 , 每一格的长宽都是100步 , 面积是100亩 。
[老者读使]轻徭薄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汉武帝时代
文章图片
这样总共900亩 , 8个农民耕种一个外围的小方格 , 而8个农民共同照顾中央的那块公田 , 收入归封建主所有 。 除此之外 , 每个农民再把1/10的产出拿出来 , 也作为赋税上交 。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 , 上文提及井田制时 , 用了"传说"一词 , 为什么说是"传说"呢?因为井田制 , 别说是在筚路褴褛的商周时代 , 即便是在现代 , 也是很难完全实现的 。
地面上有山有水 , 还有各种怪石 , 哪有那么多方方块块的田地让人们去分?于是疑古派的历史学者一度对此很是怀疑 , 认为所谓井田制只是后人的想象而已 。 井田制 , 别说是在筚路褴褛的商周时代 , 即便是在现代 , 也是很难完全实现的 。 地面上有山有水 , 还有各种怪石 , 哪有那么多方方块块的田地让人们去分?于是疑古派的历史学者一度对此很是怀疑 , 认为所谓井田制只是后人的想象而已 。 但是《诗经·小雅·大田》里明明白白地写着"雨我公田 , 遂及我私" , 商鞅在秦国的改革也说要"废井田 , 开阡陌" , 如果没有井田 , 又从何而废呢?
[老者读使]轻徭薄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汉武帝时代
文章图片
其实 , 只要我们不拘泥于井田的"井"字 , 这个矛盾并不存在 。 商周时代 , 生产力相当低下 , 划分成方方正正的井田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 , 但是按照当时以村落、氏族为生产单位的组织方式 , 公田、私田的存在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
二、公私田制度的延续
那时的贵族无非就是大大小小的村落和氏族的首领 , 人们对于首领和集体的依附性很强 , 所以在耕作自己的一份田产的同时 , 也必须要耕作一份属于集体——实质上也即是属于贵族本人的土地 , 作为获得依附的报酬 。
[老者读使]轻徭薄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汉武帝时代
文章图片
这一套制度 , 在春秋之前都还好用 , 其一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 , 抱团耕作确实有利于庄稼的成长 , 其二是因为生活单调而有规律 , 人民不经常移动 。 在大周盛世的时候 , 每个人生下来之后 , 根据父亲的地位与职业以及母亲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 , 他一生的轨迹基本上就已经注定了 。
众所周知 , 周初有周公、召公 , 其实他们的嫡长子也是周公、召公 , 即便某一代犯了错误被撤职 , 如果他们的儿子没有犯错 , 依然可以继承爵位和领地 , 这种"与国同休戚"的制度和后世孑然不同 。
到了清朝 , 别说是勋位爵位 , 即便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 被皇帝一撸到底也是司空见惯 。 所以在周朝这种几乎静止的社会架构下 , 人的行为也能体现出一种惯性 , 公私田制度是有极大可能支持下去并且延绵几百年的 。
[老者读使]轻徭薄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汉武帝时代
文章图片
而到了战国时代 , 由于诸侯们经常要组织大规模的战争 , 逃荒避难的百姓越来越多 , 自顾不暇 , 肯定不会在逃跑之前很友好地到贵族家的大门口说:"我要逃荒去了 , 公田不能继续耕了 , 拜托另请高明吧!"
于是当贵族去派人收取公田的时候 , 往往会发现公田已经荒芜了 。 归根结底 , 还是因为公私田制度特别依赖于社会秩序 , 只有在世世代代鸡犬相闻的宗法社会中 , 大家通过血缘和地位尊卑结成一张网 , 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无形中的道德制约 , 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 这也是很多相对封闭的小村落治安不错、民风淳朴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