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死的火@崇祯是庸君吗?锦衣卫高官在《崇祯遗录》中披露,他是个好皇帝( 三 )
可见钱士馨对迁都一事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 , 一定程度上 , 他也是当事者 , 因此他的叙述应该是真实的 。
本文插图
从《甲申传信录》的记载来看 , 崇祯根本没有动过要迁都的念头 , 而这种情况其实更符合明朝的传统 , 也与崇祯本人的性格比较契合 。
明朝号称“刚明” , 《明史》称其“无汉唐之和亲 , 无两宋之岁币 , 天子守国门 , 君王死社稷 。 ”两百多年来 , 这是明朝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 , 土木堡之变时徐有贞因主张南迁而落下骂名 , 于谦说的:“主张南迁者 , 杀!”已经给以后所有主张南迁的行为定下了调子 , 崇祯怎么可能抛弃北方大片领土和祖宗陵寝宗庙逃到南方去?他宁可与社稷一同沉没也不愿背负千古骂名 。 而且刚愎自用是崇祯性格中最主要的因素 , 他不想做的事任凭大臣怎么劝说也不会听的 , 所以“上不听”最符合当时的真实情景 。
本文插图
《甲申传信录》的记载并不是孤证 , 谷应泰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也有类似记载 , 面对大臣迁都的建议 , 崇祯说:“国君死社稷 , 恒理也 。 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为了表示他绝不迁都的决心 , 他甚至不允许大臣们再谈论迁都之事:“诸臣平日若何?今国家至此 , 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 , 而谋事若此 。 夫国君死社稷 , 乃古今之正 , 朕志已定 , 毋复再言 。 ”
关于关于崇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 史料上有许多记载 , 看起来都是他一味指责大臣 , 而不自省自己作为一个皇帝应负的责任 。 比如:“朕非亡国之君 , 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 ”又如:“朕凉德藐躬 , 上干天咎 , 然皆诸臣误朕 。 ”
最后他留下的遗言是:“褚臣误朕矣 , 国君死社稷 , 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 , 一旦弃之 , 皆为奸臣所误 , 以致于此!”
本文插图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除了正史记载外 , 一些当事人的笔记却提出了另外的观点 , 钱士馨的《甲申传信录》已经纠正了对迁都一事的传统看法 , 而另一个人则让人们看到了崇祯的另外一种形象 , 这个人就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 。 北京城破后 , 他逃到江南隐居 , 他和钱士馨不同 , 由于在锦衣卫任职 , 对当时朝廷事务介入很深 , 所了解的高层内幕更不是一般人可比 。
王世德到江南后 , 看到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甲申变乱的笔记 , 这些稗官野史的记事荒谬猥亵 , 尤其对崇祯皇帝肆意编排诋毁 , 王世德深感痛心 , 他觉得自己必须担起澄清史实 , 去伪存真 , 还崇祯以公道 , 于是他编纂了《崇祯遗录》 , 以便“录其闻见 , 凡野史之伪者正之 , 遗者补之 。 ”
他在此书的序中写到:《崇祯实录》一本 , 臣载笔巳 。 流涕为之叙曰:“呜呼 , 先皇以仁俭英敏之主 , 遭家不造 , 忧勤十七载 , 卒以亡 。 呜呼 , 仁俭英敏至于亡国 , 天乎?其人邪 。 臣小臣 , 日侍先皇左右 , 目击时艰 , 知祸所从来 , 非无故矣 。 盖治国必需经济之才 , 而以八股取之 , 所取非所用 。 故内外大小臣工 , 求一戡乱致治之才 , 万不可得 。 诈贪成习 , 惟知营私竞进 , 下民其咨而不恤 , 纪纲日坏而不问 , 举天下事付之胥吏 , 而在位者率朝夕自娱乐 , 循资格致卿相而已 。 嗟乎 , 上即位 , 诛逆珰 , 斥抑宦官 , 虚心委任懦臣 。 而所谓儒臣者类如此 , 天下事尚可为乎?以致边疆日蹙 , 中原盗蜂起 。 环顾中外 , 一无足恃 , 于是破格用人 , 求奇才图匡济 。 而廷臣方以东林浙党分门户 , 如其党即力护持之 , 误国殃民皆不问 。 非其党纵有可用之才 , 必多方陷害 , 务置之死 , 面国事所不顾 。 朋比为奸 , 互相倾轧 , 使天子徇众议以用人 , 既不效;排众议以用人 , 又不效 。 朝用一人 , 夕而败矣 。 夕用一人 , 朝而戮矣 。 辗转相循 , 贼势日炽 。 天子孑然孤立 , 傍徨无所措 , 而宗社随之 。 然则国家沦亡 , 谁之罪也?每召对大臣 , 窃闻天语煌煌 , 咨诹安危大计 , 而廷臣非惭汗不能言 , 即嗫喔举老生常谈以塞责 。 间有忠鲠敢言之士 , 而所言又迂疏不识时务 , 不可用 , 臣窃恨之 。 且夫魏珰柄国 , 威势振天下 。 上即位春秋方十七 , 乃不动声色剪除之 , 其才固非中主所可及 。 而畏天灾、遵祖训、勤经筵、崇节俭、察吏治、求民瘼种种盛德 , 又朝野习闻共睹 , 使得忠臣爱国 , 才堪办贼之臣为之辅 , 君臣一德 , 将相同寅协恭 , 则太平何难致 。 乃不幸有君无臣 , 卒致身殉社稷 , 国母就缢 , 公主手刃 。 呜呼 , 从来死国之烈 , 未有烈于先皇 。 亡国之痛 , 未有痛于先皇者也 。 乃一二失身不肖丧心之徒 , 自知难免天下清议 , 于是肆为诽谤 , 或曰宠田妃、用宦官以致亡 , 或曰贪财惜费以致亡 , 或曰好自用以致亡 , 举亡国之咎归之君 , 冀宽己误国之罪 , 转相告语 。 而浅见寡闻之士以为信然 , 遂笔之书而传于世 。 臣用是切齿拊心 , 痛先皇诬蔑 , 又惧《实录》无存 , 后世将有匹夫失德之主同类并议者 , 于是录其闻见 , 凡野史之伪者正之 , 遗者补之 , 名曰《崇祯遗录》 。 深惭谫陋不文 , 不足表彰圣德 , 聊备实录万一 , 庶流言邪说有以折其诬 , 而后之司国史者有所考据焉 。 ”
推荐阅读
- 「搜狐新闻」历史的细节,崇祯皇帝下的这个决定,最终使得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 孤寡老人讲历史:己巳之变时,袁崇焕不去救崇祯,而是率部去攻打沈阳,是否可行?
- 「栖鸿看红楼」为什么崇祯宁愿吊死,也不愿南迁?
- 【江山趣闻】崇祯尸体被发现时, 身上除一封血诏外, 还有一道没能公布的圣旨
- [爱电影520]单雄信被处死的时候,众兄弟敬的送行酒,为何他只喝程咬金的?
- #历史神秘事#为何八旗兵能将崇祯、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打趴下?原因有2个
- 『木子言史』嬴政身死的真相,原来是因为此地的诅咒?后世皇帝见到都得绕道走
- 「崇祯」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他有个绝好机会实现此目标,为何他没抓住
- #牧之国学#一将功成万骨枯,盘点历史上惨死的8位名将
- 『崇祯』清军入关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