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堂绿肺”养成记 西溪湿地:从污水横流到城市生态建设标杆( 二 )

  但是在长达1800多年的演化中 , 历经盛衰 , 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了破坏 。 本世纪初 , 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和今天截然不同的景象 。 杂草丛生 , 污水横流 , 路边散布着企业厂房 , 杂乱民居点缀其间 。 历史上的美好画卷已荡然无存 。 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杭州还曾有这样的人文和风景兼具的宝地 。

  衰败的西溪不仅没有了原生湿地景观 , 整个面积也只剩下约11平方公里 。 尤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 由于城市扩张 , 大量房地产商在这里从事开发建设 , 最多时竟达60多家 。 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养猪业 , 影响了西溪水质 。 据2002年的统计 , 当地蒋村乡有415户家庭从事这个行当 , 生猪头数超过了2.5万 , 污染严重 。

  几十亿元先期投入不求经济回报

  2002年底 , 为了保护西溪的水资源 , 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三级政府率先对西溪全境实施了生猪禁养 , 结束了西溪水域长期经受生猪排泄污染的历史 , 并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 ,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外运处理 。 但污染依然在加剧 , 沉重的压力让综合治理不胜负荷 。

  2002年 , 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决策 , 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把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列入了十大工程 , 准备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大力整治 , 恢复其留在历史画卷里的青青芦苇、夹岸杨柳、清溪绵延之胜景 。 目标是打造成为天堂杭州集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第二西湖 。

  杭州市在出台《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 计划在2004年投资40亿元 , 将西溪湿地建成中国江南城市湿地公园 。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定下六大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

  2003年9月 , 经过反复论证 ,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正式启动 , 采取了外迁农居 , 恢复湿地生态、挖掘历史遗留等一系列举措 , 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浮出水面 。 规划按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 , 突出植被、地形地貌的原生性 , 大半湿地面积禁止游客进入 , 其余部分的游客日流量也控制在五、六千人左右 , 以确保湿地水体能够自然净化游客产生的可降解污染物 , 并且只设置必要的步行游览道路和非机动船舶类交通工具 。 规划将西溪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分为三区一廊三带 , 采取搬迁整治、封闭封育等措施 , 恢复原始沼泽、田园风光和鸟类物种 , 营造特有的水域、地貌、动植物和历史人文景观 。

  西溪湿地保护区域内的村民实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 。 涉及人数计13000多人 , 安置在杭州市西湖区紧靠湿地的一个新建社区 。 当地政府还制定了一个开发性安置计划 , 对被收购征用的农用地给予10%留用地指标 , 用于村集体举办企业项目 ,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 , 部分农转居人员由从事第一产业改为从事旅游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 。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负责人强调说 , 杭州市政府这几十个亿的先期投入不求经济回报 , 不求任何用地性质的更改 , 投入的用意在于还西溪30年前的生态佳境 , 维护这片城市之肺的原生态 。

  要GDP还是要绿肺 , 有过争议

  2005年4月30日开园时 , 对外开放的是湿地公园一期工程 , 约3.46平方公里 。 二期和三期分别于2007年、2008年建成后有限开园 。 一期工程中保留的原生态区和生态恢复区占了一期工程的94% 。 其中保留和恢复的建筑面积仅占搬迁村民住房建筑面积的24%左右 。 据市政府负责人称 , 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部分已得到完整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