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刘士永:抗战时期的军事营养学( 三 )


【【营养学】刘士永:抗战时期的军事营养学】在上述中国营养学发展的过程中 ,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变化 。 1938-1939年的中国人最适营养量报告 , 透露出的是以营养学改善国民体质 , 以健康的工人推动经济的工业化的期望 。 这是一个富国强种的过程 。 但抗战时期营养与体质的研究却显示出另一条路线:中国士兵能在战时紧张的经济供应和困顿的内外情形之下 , 还能保持较高的战斗能力 , 正是因为中国人经过数千年的演化 , 不需要那么多的营养量 , 也对一些营养成分没有那么强的吸收能力 , 却仍能绵延民族数千年的关键 。 中国军事营养学论述遂以"最适量标准" , 替换战前重视之"西方最佳标准" 。
在报告的最后 , 刘士永教授还提到军事营养学在战后台湾的一段小故事 。 上述这套战时发展出来的中国营养学研究在国共内战时期遭受较大挫折 , 当时的营养学家也四方流散 。 我们因此对战时营养调查研究站的具体运作情况始种不得而知 , 仅能从1960年代台湾嘉义水林乡的"小白宫"营养工作站历史中瞥见一角 。 小白宫当时承担的营养研究任务 , 造成了当时乡民间谣传美国在台湾打造超级士兵 , 以便投入越南的战事当中 。 刘教授总结道 , 世界各地的军事营养学的发展从未脱离过这类想象 , 只是中国营养学有一特别的插曲 , 即在打造强壮士兵的目的之外 , 还嫁接了中国人体质这一概念 。 如果没有这一概念 , 乳糖不耐症不会被注意到 , 中国人对植物蛋白的吸收度大于动物蛋白的现象 , 也不会那么早被发现 。
在之后的提问环节 , 在座师生就"营养学与'东亚病夫'等形象的塑造"、"营养学与人种体质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切的讨论 , 刘士永教授也一一作出详细的解答 。 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