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孔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二 )
但无可否认 , 孔府的权势是令人艳羡的——虽然这个榜样 , 任何心智健全的现代国人都会认为是“不可复制和超越”的了 , 但估计并不妨碍一样可以激励人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恐怕写下“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一句的作者 , 也是这样想的吧 。
识时务者为俊杰
也许有人说 , 榜样的成就我们是学不来了 , 但榜样的德行高尚 , 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 我们读书就是要学圣人的教化之道 , 力图做一个完人——对这样的说法 , 笔者表示敬佩 , 但小声说一句:难以苟同 。
是 , 儒家学说历来被奉为帝王学说 , 汉、晋、隋、唐的历代封赏 , 成就了孔府偌大家业的雏形 , 宋代甚至给了孔家“衍圣公”这一世袭罔替的尊号 , 承担了曲阜孔府重建的全部建设费用 , 这是对孔子同学用功读书、努力教书的回报——但孔子的德行被其后世继承了多少 , 是否能对得起“衍圣公”这一世袭罔替的尊号 , 确实值得商榷 。
别的不说 , 宋代赵家前脚刚给孔家盖好房子 , 奉上尊号 , 后脚金兵打来 , 孔端操(瞧这名字 , 多么高大上)立即代表孔府去向大金表忠心 , 而得以继续受封“衍圣公” 。 这还不算 , 金的封号题墨未干 , 金为蒙古所败 , 新“衍圣公”孔元用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 亲率族人加入元军 , 清剿宋、金“反贼” , 不幸“以身殉职” 。
之后 , 孔元措一系以既然归化蒙元 , 那么“衍圣公”的帽子颜色也应该改一改为由 , 开始了“夺嫡” , 口诛笔伐 , 拳脚相加 , 刀兵并用 , 不可开交 , 闹了好久 , 连元仁宗都不耐烦了 , 决定“以帽取人” , 判孔元措一系为正溯 。
当然 , 这期间“衍圣公”也没少在蒙古人那里搞政府公关——派出张德辉、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 , 跪请他为“儒教大宗师” 。 忽必烈虽然不知道是否真的能看懂孔老先生用汉字留下的学说 , 但还是非常愉快地准了他们的请求 , 蠲免了孔府和儒户的兵赋——估计忽必烈决策时没少请翻译介绍孔老先生的名头和生平事迹 , 或许是被感动和教化了 , 亦未可知 。
但好景不长 , 蒙古人入主中原未及百年 , 被一个穷小子朱元璋打跑了 。 这朱元璋估计读书不多——从他留下的一些亲笔亲言往往贴近现代的白话文 , 识字的现代人几乎都能看懂——未免对孔老先生有些不够了解 , 但为了国家统一 , 社会安定大计 , 仍续封孔府后人为“衍圣公” , 但要论尊宠 , 就很难比得上蒙古人在位的那个时候了 。
不过 , 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 , 但朱元璋的子孙可都是读书人 , 于是孔府又开始显赫起来——明末“衍圣公”孔胤植 , 不但继续受封“衍圣公” , 还被尊为大明朝的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但李自成一进山东 , 他立刻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 , 并献马献银 , 跪纳印信 。
不过李自成得大位不正 , 得遭天谴 , 转瞬后金大军杀到 , 孔胤植倒也不含糊 , 立刻仿诸葛武侯《出师表》体做了《初进表文》 , 称颂清帝“山河与日月交辉 , 国祚同乾坤并永” , 并表示愿为所用 。 但后金国主那时估计文化也不高 , 汉字尚且需要翻译成满文 , 这文言文估计翻译得慢了点——没及时做出响应 , 而是先颁布了剃发令 。 孔胤植马上 , 立刻 , 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此令 , “恭设香案 , 宣读圣谕” , 令族人剃发 。 顺治帝闻之大喜 , 于是把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 乾隆帝更赐孔家排辈所用“字” 。
然天有不测风云 , 人有旦夕祸福 , 大清忽换民国 , 袁世凯当政 , 号称要“共和” , 但这难不倒孔府 , 连发两封“劝进电”劝袁“早日登极 , 以慰民望” 。 袁世凯虽然见电“甚慰” , 无奈难敌生死关 , 张勋进京将“民国六年”改为了“宣统九年” , 当值“衍圣公”孔令贻当机立断 , 马上拍电报改口说“恭承明诏日月重光毅力诛猷普天同庆” , “敬贺大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