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国家周刊@沃尔沃站在了新的起点,中国力量赋能( 二 )


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李书福乃至中国车企来说 , 收购沃尔沃的确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
早在2004年 , 从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伊始 , 中国车企已经走上海外拓展之路 。 然而 , 上汽收购双龙之后 , 却引起双龙工会的强烈不满 , 他们指责上汽恶意并购偷技术 , 没有协同合作诚意 , 发起驱逐管理层运动 , 导致上汽亏了40亿人民币 , 最终不欢而散 。
除了上汽收购双龙失败之外 ,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产品结构欠佳、工会抵制、技术转移限制等问题 , 其他大多数中国车企的海外收购 , 最终都惨淡收场 。
机会 , 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 。
2008年 ,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 自身难保的福特汽车决意出售旗下其他品牌 , 其中包括沃尔沃 。
消息一出 , 全球多个汽车生产厂家均跃跃欲试 , 除了北汽和吉利 , 也包括美国Crown、瑞典KonsortiumJakob等国际大财团 。
如今担任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的袁小林 , 深度参与了当年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谈判过程 , 并且于收购完成后 , 在沃尔沃瑞典总部董事长办公室工作4年 , 力促并购完成后各方关系的理顺 。
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 , 袁小林将这场奇迹般的并购 , 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 。
财经国家周刊@沃尔沃站在了新的起点,中国力量赋能
文章图片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
“天时”是国际金融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商业舞台带来了机会 , 让不堪重负的福特下定决心出售沃尔沃 。
“地利”是吉利背靠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 中国自身经济体量的扩大以及发展所形成的势能 , 为吉利的收购提供了坚实基础 。
2008年 , 全球汽车市场紧缩 , 美国市场销量下滑了17% , 中国汽车市场却同比增长了10% 。 2009年 , 中国更是以1300万辆的成绩 , 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
“人和”就是李书福所组建的精英团队 。 袁小林认为 , 无论是战略、团队和执行 , 还是收购后的无缝衔接 , 沃尔沃能迅速走上运营的正轨 , 都离不开那些愿意跟着李书福一起打硬仗的人 。
放虎归山
“许多人总喜欢用‘蛇吞象’来形容吉利并购沃尔沃 , 实际上蛇永远也吞不了象 。 ”李书福说 。
他在收购完成当天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们已经实现了收购沃尔沃的梦想 , 但这还不是我们的最终计划 , 这只是一个新起点 。 ”他接着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大山脚下……我希望并且相信沃尔沃汽车能够勇攀高峰 。 ”
财经国家周刊@沃尔沃站在了新的起点,中国力量赋能
文章图片
收购签约仪式后李书福接受采访
李书福是真心“喜欢”沃尔沃 。
一次与工会的谈判中 , 对方问李书福:你能不能用3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李书福回答的三个字是“ILOVEYOU(我爱你) 。 ”
收购之初 , 李书福就反复用“放虎归山”来形容沃尔沃的未来:“尽快恢复沃尔沃的往日雄风 , 沃尔沃必须重新找回自我 , 实现伟大复兴 。 ”这是他开出的一剂药方 。
“抱得美人归”之后 , 李书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 在发展战略上 , 吉利是吉利 , 沃尔沃是沃尔沃 , 两个品牌是兄弟关系 , 而不是父子关系 。
吉利完成收购交割后 , 沃尔沃的第一任全球CEO斯蒂芬·雅各布 , 是前大众汽车北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 这充分印证了李书福要让沃尔沃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思路 。 让有相同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人来管理公司 , 对完成并购初期的沃尔沃员工来说更容易接受 。
在哥德堡的四年 , 袁小林作为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兼董事会秘书 , 是极少参与了收购全过程 , 又亲历了收购之后的沃尔沃汽车“新总部”逐渐完成磨合、搭建整个战略、实现平稳运转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