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打破柴达木30年勘探僵局的高原陆相生油新理论助尼泊尔找油( 二 )


澎湃新闻@打破柴达木30年勘探僵局的高原陆相生油新理论助尼泊尔找油
本文插图

英雄岭摆上“战场”
2007年 , 中国石油集团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 , 设立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科技重大专项 。 历经十余年坚韧的科研探索和不懈的攻关努力 , 青海油田创立了“强改造型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体系” , 实现陆相油气勘探理论新突破 。
在该理论指导下 , 柴达木盆地环英雄岭地区连续发现浅层、中层和深层油藏 , 包括五类6个大油气田 。 2007年以来 , 累计探明储量5.6亿吨 , 新增三级储量10.8亿吨 , 带动青海油田油气年产量从418万吨上升到738万吨 , 增长76.6% 。
英雄岭的三条“油龙”是如何被找到的?
柴达木盆地的英雄岭地区油气资源丰富 , 早在1947年就发现了150米的巨厚油砂 , 证明地下有石油 。 但该地区地表沟壑纵横 , 海拔落差极大 , 山脊如刀片般矗立 , 地下构造如同打碎的盘子 , 既有海绵似的地表低速带 , 又有难以认识的湖相碳酸盐岩复杂储层、油水关系错综繁乱 , 一度被认为是地震勘探的“禁区” 。
上世纪80年代起 , 英雄岭历经“五上五下”车轮式勘探 , 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规模发现 。 自1990年代开始复杂山地地震攻关以来 , 由于该区资料信噪比极低 , 地震资料长时间未能获得突破 , 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 。
英雄岭构造带寻找油气为何这么难?
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作用下 , 该区从湖盆最深处快速隆起、褶皱、变形为盆内山地 , 导致地表山高沟深 , 危崖千尺 。 地面海拔3000-3900米 , 常年干旱缺氧 , 风化残积层覆盖严重 。 老一辈勘探者在此进行地质调查时说 , 这是只有英雄才能够攀登上去的山峰 , 因此命名为英雄岭 。 复杂的地面及高寒缺氧的条件下 , 勘探施工难度之大世界罕见 。
油气深藏于肉眼无法看穿的地下 , 需要借助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做地质专家的“千里眼” , 取到清晰的资料才能还原地下真实面貌 , 但在当时常规勘探技术条件下 , 受限于地表沟壑纵横 , 地下构造变形强烈 。 拿到手的资料一片模糊 , 难以准确落实构造、断裂及储集层 , 勘探工作举步维艰 。
2007年再次设立重大专项后 , 英雄岭地区地震资料成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 。 千余人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了强改造型高原盆地地表地下极复杂区勘探技术系列 , 发明极低信噪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首次在英雄岭极复杂区获得地下清晰成像 , 为油气勘探突破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
澎湃新闻@打破柴达木30年勘探僵局的高原陆相生油新理论助尼泊尔找油
本文插图

青海油田地震勘探
澎湃新闻@打破柴达木30年勘探僵局的高原陆相生油新理论助尼泊尔找油
本文插图

开发英东油田
在“强改造型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体系”的支撑下 , 英东、英西、英中三个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就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巅上亮相 。
其中 , 在东段相对稳定的英东浅层 , 发现高丰度亿吨级整装油田 , 已累计新增油气三级地质储量1.2亿吨 , 探明储量丰度高达1000万吨/平方公里 , 为2000年以来中国陆上石油之冠 。 在中西段深层发现国内外罕见的咸化湖相碳酸盐岩多重介质储集类型的高压、高产构造岩性油气藏 , 相继钻遇9口中国陆上盆地罕见的日产千吨高产油气井 , 提交三级油气储量1.6亿吨 , 初步形成英西—英中湖相碳酸盐岩亿吨级规模储量区 。
澎湃新闻@打破柴达木30年勘探僵局的高原陆相生油新理论助尼泊尔找油
本文插图

英西大会战
青海油田表示 , 目前 , 环英雄岭地区呈现3.1万平方公里晚期成藏大油区 , 已发现多个特征不同、类型多样的油气成藏区带 。 随着该技术体系的不断实践和应用 , 为加快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提供了技术支撑 。 (本文来自****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