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的文化最初是怎么样在国内传播的

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在近代中国,牛奶最先还是在北京、和沿海通商地区的一些人群中被享用。20世纪初,就有一些外籍商人开始在天津经营乳牛厂。据说,宋美龄酒为自己建立了专供的奶牛厂。南京沦陷前期,宋下令把自己的奶牛运到重庆,随后又运到成都。广东、江浙沪等其他沿海地区也开始逐渐有侨民和外国集团开设奶厂。然而,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也仅有 0.4 公斤。牛奶,似乎从来就不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必需品。
新中国成立后,牛奶的产量缺口还是很大。直到 1980 年,北京市对牛奶的供应还采取两岁以下婴儿每天供奶一斤半,病人和老人凭医院证明每天供奶半斤的办法。
1983年,中国接受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奶类无偿援助项目”。通过这项计划,9 万吨脱脂奶粉和 3 万吨无水黄油共生产了百万吨再制奶,按规定以 30%-50% 的比例与所在地生产的生鲜奶相混合。更多的中国人喝上了牛奶,尽管是富有历史特色的“加工奶”。
即便是中国乳业逐步发展,奶牛存量越来越多,生产治疗工艺不断提高,但由于中国大部分奶源还是来自于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远离南方巨大的需求市场。且交通和冷链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常温保存的 UHT 奶成了牛奶品牌的最佳选择。
刚好写了两篇和牛奶有关的文章:
我们为什么喝奶(上)https://zhuanlan.zhihu.com/p/58928559
我们为什么喝奶(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59682648
■网友的回复
有意思的问题。
找不到国内关于牛奶文化的学术研究,翻了下《Milk: A Local and Global History》(Deborah Valenz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其中关于中国牛奶饮用史的部分也是寥寥无几。此书中蜻蜓点水般地提到,作为一种大众商品化的牛奶,而非过去极其小众的贵族饮食,牛奶在中国的普及十分缓慢。在20世纪初,加拿大就向中国出口牛奶。然而,直到在二战后,饮用牛奶的习惯才开始蔓延。相对的,早在一战之后,中国就从日本进口炼乳。19世纪末,美国的冰激凌就搭载着蒸汽船漂洋过海进入中国。
也许可以就此冒昧推断,中国人对牛奶相关衍生产品的接受,早于接受牛奶本身。至于牛奶文化究竟怎样在国内传播,就不得而知。书中引用人类学家Andrea Wiley的话:牛奶在中国的待遇经历了堪称激进的转变,它从一种边缘化的、不讨喜的食物,摇身一变成了一种象征财富、健康与力量的现代化食品。题主若是感兴趣,可以进一步读她的著作。
延伸阅读:《The Globalization of Cow’s Milk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ioculturalPerspectives》,Andrea Wiley,Ecology of Food and Nutrition 46 ,2007
■网友的回复
下文是中国网专家博客 赵炎的文章,这里看着比较有意思
《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南宋人"奶生活"甘甜而浪漫》
文化中国-中国网 http://cul.china.com.cn  
别望文而生义好不,此“奶生活”,非包二奶、喝人奶之生活,而是离不开喝牛奶、吃奶制品的一种生活方式也。
关于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就赵炎手头的资料,可追溯到唐高宗时期,再远就查不到了。唐代人喝牛奶,仅限于宫廷贵胄之家,普通官吏及民间则鲜有闻矣。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由于推行保护耕牛及奶牛的政策,使得牛奶产量剧增,奶制品行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喝牛奶、吃奶制品的习惯,开始在地主及士子以上阶层普及,甚至还出现了相关的营养研究者。
唐慎微是个代表,他的《证类本草》认为 :“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也叙述:“牛乳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使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故为人子者,常须供之以为常食,或为乳饼,或作断乳等,恒使恣意充足为度,此物胜肉远矣。”
需要指出的是,陈直笔下的“常须供之以为常食”,仍然仅限于对社会上层的一种“特供”。对此,朝廷设置了专门机构,《宋史·职官志》中提到的“乳酪院”,不但“掌供造酥酪”,还负责接收地方对中央的进贡,并分配这种奢侈品。
显然,这个机构没有民政性质,不可能惠及每一个老百姓。这方面,可以从北宋士大夫的诗词中得到佐证。如王安石有诗云:“荻笋肥甘胜牛乳”;曾几诗曰:“欲从底处觅膏润,凝香燕寝烹牛酥”;苏籀诗曰:“乞浆满瓯牛乳粥,纵酒下箸驼蹄羹”;等等。这些人不是高官,就是显贵,都在享受“特供”之列。
北宋末年,京城汴梁出现了经营奶制品的民间饮食店,标志着牛奶及奶制品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如袁褧在《枫窗小牍》里提到的“王家乳酪”,就是私营店。可是不久,北宋灭亡了,老百姓连命也保不住,哪里还顾得上喝牛奶?
牛奶真正成为大众饮品、并稳居餐桌常备饮品之一的时间,应始于南宋孝宗时期。张仲文在《白獭髓》里说:“浙间以牛乳为素食。”这里的“素食”可不是相对于“荤食”而言的,而是平素、平常的意思,家常食品耳,如同豆腐青菜,一日三餐不可或缺。这则记载起码说明至少在江浙一代,民众无论贵贱,喝牛奶已成生活习惯。
诗人杨万里有一年在杭州过除夕,感叹牛奶与奶酥还没送来,有些生气了,写诗道:“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生气归生气,后果并不严重,杨大人爱民如子,断不会为难送奶工的,城市大了嘛,堵车难免,可以理解。
那么,杨大人为何在喝酒时,还想着喝牛奶及吃奶制品?这种习惯比较奇特,莫非当时人已经知道,喝酒时喝牛奶可以保护胃?不得而知。陈起写诗解释说:“江南贵乳酪,此意兼金重。”原来如此,南宋人喜欢牛奶、奶制品,就跟喜欢黄金一样,难怪杨万里一顿吃不到就要发牢骚。
隆兴年间的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拿牛奶来形容椰子汁的“味美”,也足以说明当时牛奶比椰子汁更为常见,已经被社会各阶层所熟悉了。陆游的诗句:“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说的就是山村农家用牛乳制作牛酥的情形。
孝宗年间,无论是牛奶还是奶制品,早已失去了原先“特供”奢侈品的标签,老百姓人人皆可食用,且每餐必备。赵炎以为,用“奶生活”来概况这个时期的南宋人对牛奶的喜爱,大致上比较贴切。
南宋人的“奶生活”不但如此甘甜,还颇为讲究饮用时的视觉欣赏和情调追求,他们习惯把牛奶跟樱桃搭配在一起食用。
陆游诗曰:“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一场早春的雨,让整个世界清新起来,诗人很惬意,找了个槐柳成阴的地方,悠然自得地品尝牛奶和樱桃了。牛奶的乳白,樱桃的艳红,眼熟了吧?如今的时尚饮品店里随处可买。
【喝牛奶的文化最初是怎么样在国内传播的】 小日子够滋润了吧?别急,还有比陆游更会生活的呢。南宋无名氏诗曰:“更将乳酪伴樱桃。要共那人一递、一匙抄。”这情景太浪漫了,一对情侣不知道在哪个店里点了一杯加入樱桃的牛奶和一碟奶酪,或许就在临安著名品牌店“奶房王家”里,两个人你一匙他一勺的分享,情调好温馨哦!(赵炎 中国网专家博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