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网】MLCC涨价风波背后:本土厂商的差距与机会( 四 )


环渤海京津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科研基地 , 多家国际巨头均在此设立了研发与生产中心 , 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日韩企业投资 。 该地区MLCC产业发展较充分 , 其代表企业有天津三星电机 。
可以看到 , 国内市场这块肥肉呈被各企业瓜分之势 。 国内厂商中 , 除个别综合实力具备挑战国际品牌的能力外 , 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 集中在民用中低端市场 , 竞争激烈 。 相较于国外大厂 , 本土厂商由于多方面存在不足 , 处于被动地位 。 其中差距 , 在笔者以下的介绍中可见一二 。
市场差距
根据智研咨询统计 , 全球MLCC行业可分为三大梯队 。
第一梯队是以村田、三星电机为首的日韩大厂 , 其中 , 日系厂商在产能上更胜一筹 , 在尖端高容量产品、陶瓷粉末技术及产能规模上遥遥领先 , 市占率高度领先;
第二梯队则是中国台湾厂商 , 技术水平逊于日韩 , 规模优势强 , 主要有国巨、华新科、禾伸堂等代表企业;
第三梯队主要为大陆厂商 , 代表企业有风华高科、三环集团、火炬电子等 , 与台系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
【与非网】MLCC涨价风波背后:本土厂商的差距与机会
文章图片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全球MLCC市场主要被日韩及台湾地区所占领 , 不过 , 近几年中国厂商不断实现技术突破 , 目前成功挤进全球前十名 , 比如华新科技、宇阳科技等 , 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别为9.8%和4.1%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国 , 对MLCC需求增长也非常快 , 数据显示 , 2018年中国MLCC市场规模达到了约520亿人民币 , 预计2021年中国MLCC市场规模约630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 ,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
产能差距
从MLCC产能来看 , 村田和三星电机占据着绝对优势 , 村田更是以1000亿颗/月的MLCC产能引领全球MLCC市场发展 。 其次是国巨、太阳诱电、华新科技等月产能为300-450亿颗 。
【与非网】MLCC涨价风波背后:本土厂商的差距与机会
文章图片
图源: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当前中国大陆MLCC厂商市占率仍较低 , 受益需求增长和国产替代 , 标杆企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此外 , 关于全球MLCC行业龙头的产能布局 , 中信证券指出 , 除日本外 , 村田产能全球布局在中国无锡(40%)、菲律宾(15%)、泰国和新加坡;三星电机产能主要在韩国釜山(20%)、中国天津(40%)、菲律宾(40%);另外 , 国巨MLCC产能集中在中国苏州(70%)和中国台湾 。
技术差距
提升电容量是MLCC一直以来的趋势 , 而MLCC的电容量与内电极交叠面积、电介质瓷料层数 , 及使用的电介质陶瓷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成正比 , 与单层介质厚度成反比 。
因此 , 在有限的体积内提升电容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 其一是降低介质厚度 , 介质厚度越低 , MLCC的电容量越高;二是增加MLCC内部的层数 , 层数越多 , MLCC的电容量越高 。 以堆叠层数为例 , 日、韩厂商普遍可以做到1至2μm薄膜介质堆叠1000层以上 , 而中国厂商大约只能达到300至500层 。 此外 , 日、韩厂在耐高压、薄度上也具有明显优势 。
常规性MLCC在过去多年竞争激烈 , 导致利润微薄 , 而高端的超小型MLCC和高容MLCC技术难度高、需求旺盛 , 可以提供较为丰厚的利润 。 目前 , 几大厂商都有很多常规MLCC产能 , 但高端MLCC产能因为对技术要求比较高 , 主要集中在日本厂商手中 。
产业链企业声音
对于差距 , Bom2buy合作伙伴(EMS企业)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方面 , 本土厂商产能较低 , 与国外大厂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高容值物料产能和技术差异 , 目前本土厂商还是擅长于低容值(1UF以下)规格的料件 , 这一块基本可以替换国外大厂的料 。 但在高容部分 , 本土厂商技术和成本都不占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