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究竟有多可怕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准确的说,是个相亲对象。
四十多岁的大叔,原TCL某片区高层领导,曾经也是一度风云人物。然后自己下海,折腾了很多相关产业,无一不是赔光。
我们认识的时候,介绍人是他中学同学,曾经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介绍人中产,印象里这个同学也是极其条件不错的,所以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着接触一下。
我得承认一眼我没看上。四十多岁的大叔,我认为其实经历其实都在你的身上和脸上。一顿饭的时间其实完全可以看出来这个相亲对象适不适合留联系方式,继续下一步。
当然我们还是相互留了联系方式,那是碍于介绍人的面子当面留的。
我们偶尔聊天,但是我实在没有太多空闲可以花费在一个不熟悉且觉得不来电的人身上。
后来有一天和朋友约了喝酒,他赫然也在,于是就因为那场酒,成了酒友。无关风月,只是单纯的想喝酒时多了一个酒量相当喝得比较畅快的朋友而已。
他的生活和工作陷入困境已经几年,从我们熟悉以后,他就一直在和我说着,企图通过诉说来获得更好的生机途径。
我给了很多建议,他每每听的时候很认可,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一去好几年了,现在还是那样。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真的就是他那样的状态完美解说。
我不知道一个中年离异单身男人怎么可以让自己活得这么无志,他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
偶尔和相熟的朋友聊起他,都是满满的叹息,一手好牌最后打成烂牌,这是一个典型。而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因为懒散的习惯。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和失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你持续低迷,如果你做了很多努力结果却不美丽,不妨看看题目这几个字,是否中了这个毒?
再或者,读读名著《骆驼祥子》,祥子为什么最后沦落成那样?还是怪自己……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究竟有多可怕】
■网友的回复
我们说人格如果没有一段独立的、封闭的(不是指自闭)成长过程,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那么就可能产生这种看起来分裂的状态,并且在其中无力做一些什么。
独立的人格,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受外界影响的人格。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是完全打开的状态,完全是根据外在环境进行反应的一种状态,那今天外界环境是这样的,那这个人格就是A形态;明天外在环境是那样的,那人格又变成B形态,久而久之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到底A是自己还是B是自己,看起来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又或者A+B才是自己,这就很困难很分裂了。当然这个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传统文化当中孔子都要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这就是一个自身修为,去符合各种社会身份的过程。
但是这也要基于最重要的,也就是自己独立的那个人格。什么叫做独立?也就是自为自身的原因,自为自身的动力、自为自身的价值。举一个例子,父母看到小宝宝在玩过家家,在玩幻想游戏,然后父母也投入进去一起玩,你说父母是把这种幻想当真了吗?我想是没有的,不然变成精神病了。但是父母又是能够投入进去玩这种假装游戏、幻想游戏的,你说父母当下有什么目的吗?他们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或者是为了让孩子开心?或许这个在事后总结来看可能会是这么说,但是我想更多的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他们被感染自发的享受这种和孩子一起游玩的过程。这就是独立个体的状态,并不是说独立了就和别人不接触了,就自闭了。
所以在目前有这么多价值取向,以及被用各种只言片语碎片式、口号式地呈现出来的情况下(题主提到的这两个就是碎片化的、口号式的价值观),我们看起来就像是在“价值观大超市”里面进行挑选一样。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感觉不到自己真正的样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口号就只是口号,只是像机器一样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已。
■网友的回复
找到喜欢的知识领域,你会义无反顾的沉迷于学习中。所谓“混吃等死”,”踌躇满志‘’这些词,将和你无关。
有没有成就,不是你需要考虑的。你只要随时有收获,你就是喜悦的。
你喜欢的就是你的门,吸引力来自远方。
■网友的回复
其他不知道,反正首先得有目标
■网友的回复
看着眼前的机会却握不住。
■网友的回复
这个问题我必须强答一波。
这种生活状态带来最直接而残酷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一个人将无法真正掌握任何技能,只能浅尝辄止。
记得法语老师在寒假前的警告,“你们寒假在家自学法语,一天至少四个小时,哪怕一天不学就会大打折扣。”
学习这件事,一天都不能停,更何况持续性混吃等死呢?
还有,间接性的踌躇满志,满满的志向,和混吃等死带来的结果相比,其落差可想而知。
就是恶性循环。
■网友的回复
谢邀。天天立个flag,这样也很好,生活不缺乏新鲜感。但信息时代,大家都随变而变,很难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要想走不一样的路,得看你的思维方式打得多开,你想的多远,想要的多高吧。都是不好走的路,一条迷失,一条不迷但有点孤独。
■网友的回复
走下坡路是最容易的,因为不费劲!
短期几个月可能看不出来差别,三五年以后差距明显,十年八年后极有可能是两个社会阶层!
推荐阅读
- 在使用行为消失程序时,为啥由间歇性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比由持续性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更难以消除?
- 男友总这样说话,让我很别扭,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 当自己踌躇满志的辞职之后,结果找工作却屡屡碰壁,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啥适合做啥,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