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核心区』详解雪域高原——藏区的三大板块( 二 )



文章图片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在对接中国方向的海拔变化倒显得不那么剧烈。这一方面是因为青藏高原整体呈现的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走势。你甚至能够在青海方向找到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湟谷地。而整个青海地区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出头,较之西藏地区要低1000米;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整体对接的第二阶梯地区,本身也有一定海拔。比如黄土高原西部的海拔就在1500-2000米之间,与河湟谷地对接基本不存在海拔上的不适应性。

文章图片
青藏高原在对接中央之国核心区时所呈现出的阶梯状、渐进式的海拔变化,使得二者地缘交融起来的难度相对较低,地缘政治上也结合的更为紧密。试想一下,假如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让青藏高原的地理格局出现倒转,今天拥有三级阶梯地势,且因此而地缘政治结构完整的很可能就是印度了。只是尽管最终成为了中央之国的一部分,但青藏高原在地理上独特性还是现实存在的。受环境影响,这片高原在历史上发展出了一套植根于高原气候的地缘认知,并在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显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这种受客观环境影响但又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地缘认知,尤其是共同的民族意识,往往需要一次政治上的统一作为契机。公元7-9世纪是青藏板块独特地缘属性的形成期。当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不仅在西域、河西走廊等地区与唐帝国展开争夺,甚至还曾经攻入过长安。一般认为吐蕃二字中的“吐”是汉语“大”的转音,“蕃”则是藏族先民对自己的称谓。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这一自我称谓至今仍是藏民族对自己的称谓。时下能够被纳入藏民族范畴的人口约为700余万,在地缘交融难度大大降低的今天,依然在青藏高原地区占据着绝对优势。高原民族对这片土地所做的划分,能够帮助我们一探这片土地的原始地缘属性。整个藏文化区可以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部分。如果上世纪中叶曾经建制过的“西康省”(1939年-1955年)还留在行政版图中的话,这三个地缘板块的核心部分,大体能够由西藏、安多、西康三个省级行政区所代表。

文章图片
“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是藏文化区三大板块的特点总结。所谓“法域卫藏”寓意卫藏是整个地区的宗教中心。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亦同时充当着整个藏区的政治大脑;而“人域康巴”还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康巴汉子。来自康巴地区的汉子不仅长相英武,更善长于经商以及用积累的财富装饰自己;“马域安多”则是说青海地区以游牧经济见长。从地缘位置上说,历史上与中央之国发生地缘政治交融最多的是“安多”地区。不过安多虽然处在青海范围内,但却不能与之简单对应。其真正能够对应的是青藏北部的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以及和四川境内的川西北高原,甘肃南部的甘南高原。在这个范围内,当下共建制有7个与藏族有关的自治州,包括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以及隶属青海的:海南、黄南、海北、果洛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不被安多藏区所覆盖的青海地区有两个,一个是被上述藏族自治州C型包围的河湟谷地;另一个是位于青海省南部,覆盖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头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这当中河湟谷地的得失,对于安多藏区的地缘价值影响至深。从地理上看,河湟谷地无疑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其与黄土高原相近的地理环境,以及面朝东南的位置,使之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当下青海的人口超过600万,生活在河湟谷地的人口就达到390万,而西藏的人口还不到350万(2018年)。除河湟谷地以外的青海高原,或因降水、或因积温问题,都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畜牧经济成为了利用高原植被的主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马域”成为了安多藏区的标签。从安多的角度来说,未能包含河湟谷地的代价,让它失去了与卫藏地区竞争的潜力。反之,正是因为能够较早将河湟谷地融入核心区的范围,中央之国才拥有了进一步向青海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渗透的跳板。由于这条纵穿青海、连接西藏的通道,政治上始于唐王朝与吐蕃王朝并立之下,因此被称之为“唐蕃古道”。经由唐蕃古道进入西藏,必须穿越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的青海省玉树地区,玉树却并不属于安多而是康巴的一部分。水系归属可以帮助解释这一切。安多藏区在水系上所包含的是黄河上游及位于其西北部的青海湖、柴达木两个内流区。若对应中央之国核心区的地域划分,区位上就是藏区的北方。而康巴藏区的地理属性,本质为横断山区在青藏高原的部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