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理学效应与生活(6一1)暗示效应

3.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 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 一般说来 ,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 ,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 。 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 在家教中 。 家长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在家教中 , 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 , 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 , 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 , 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 , 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 , 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 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 ,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就是条件反射 。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 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 , 它可以救治一个人 , 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 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 , 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 , 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 。 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 , 天气炎热 , 官兵们又累又渴 , 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 。 于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 , 所以一提到梅子 , “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 , 于是 , 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 , 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 。 你看 ,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 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 , 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赵本山 , 范伟的小品《卖拐》 , 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 。 买者说 , 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 , 但自己的腿没问题 。 卖者则说 , “脸大 , 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 , 把脸憋大了” 。 买者说 , “自己的左腿没毛病 , 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 。 卖者说 , “那是转移了 , 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 , 肯定会有不适应感” 。 “末梢神经坏死” , 以及“转移”等 , 都是医学的常用语 , 有极强的暗示效应 。 结果 , 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 , 于是 , 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 , 《卖拐》也成了小品的经典之作 。望梅止渴 , 卖拐 , 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 , 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 , 但它们却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 。 由此 , 大家会想到一则发生在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应 。 叶圣陶有严重的失眠症 , 每天都由夫人给他三片安眠药服下 , 才能安然入睡 , 这已成了他的入眠习惯 。 可是 , 谁又能想得到 , 夫人提供的安眠药居然是三片维生素C呢!叶圣陶先生也始终被蒙在鼓里 , 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维C而不是安眠药 , 那么 , 他肯定会辗转反侧而不能入眠(见《名人趣事》)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 , 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 , 互助交流 , 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请参看 http://www.zzz818.com 赵站长的博客 。 期待大家的光临与指教哦^0^!欢迎大家转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