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自有记载以来 , 我们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动荡不堪的时期 , 分别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离我们最近的中华民国时期 。 而每次的局势动荡也都伴随着文明的大爆发 , 前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后有南北朝时期的雅典诗赋 , 风流淡雅 。而动荡的民国时期也不甘落后 , 不仅有着从沉睡中苏醒的东方古文明 , 也充斥着源自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 在这个时期 , 古老的中国被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 在这较为先进的西方文明冲击下 ,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 而这种变化 , 我们也能从女性脚底的高跟鞋中略知一二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那么 , 接下来我们就以这种日常可见的高跟鞋为视野 , 去探索一下正在转型中的民国 。|高跟鞋的文化历史话说高跟鞋的历史最早可能要追溯到15世纪 。 而更为神奇的是 , 高跟鞋这件奇特的作品几乎是同时出现在中、西方的文明之中的 。 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 , 高跟鞋作为一种新兴的女鞋首次出现在记载中 , 鞋面用丝绸装裱 , 鞋子的后底部装有一个四到五厘米厚的圆长底跟 。 这件奇特的作品一经问世 , 便受到了当时上层女性的追捧 , 但之后不知道是什么缘由 , 渐渐的 , 人们不再穿着 , 将其遗弃一旁 。也是在同时期 , 意大利的一位鞋匠也灵感迸发的发明了一双高跟鞋 。 最初 , 他是为了克服下雨天道路泥泞 , 举步维艰的困境才有了这个灵感 。 可是在实验的时候 , 他觉得这种鞋子不太舒服 , 穿上没一会就累的不行 , 所以就把它淘汰了 。 直到有一次 , 妻子要去看望自己的生病的父亲 , 恰巧这天下着蒙蒙细雨 , 修鞋匠担心妻子的鞋子会被雨水浸湿 , 便将这件他认为的“失败品”拿给妻子换上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妻子晚上回来之后 , 高兴的对修鞋匠说道:“亲爱的 , 你这件发明真的是太好了 。 这一路上不仅我的鞋子没有被浸湿 , 还吸引了众多男性的目光 , 回头率特别高!”修鞋匠听后 , 比较纳闷 , 反问道:“这双鞋子舒服吗?不累脚吗?”妻子回道:“怎么会累脚呢?我穿着挺舒服的 。 也许是你太胖了吧!”就这样 , “高跟鞋”这件发明很快传遍了整个社区 。 接着一传十、十传百 , 很快就在欧洲范围内大肆流传开来 。 到了17世纪 , 走在大街上 , 你一定会发现几乎街上的每一位女性都穿着高跟鞋 , 只有极少数的仍穿着平底鞋 。 而到了上世纪初 , 高跟鞋就更加多式多样、五彩斑斓了!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上层女性的趋之若鹜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中记录着这样一则场景 , 著名作者冰心身穿婚礼服 , 脚踩白色高跟鞋 , 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 据之后冰心回忆说:“1929年的六月二十五 , 这天我们在燕大的临湖轩举行了我们的婚礼 。 婚礼十分的简单 , 只邀请了我们燕园与清华两所大学的朋友和同事 。 而且那天招待客人的蛋糕、咖啡和茶饮也就只花费了34元 。 这真的是令人难忘的一天!”从蛋糕、咖啡、高跟鞋等 ,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古老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 看到西方文化在民国知识分子圈子中留下的痕迹 。 而知识分子张爱玲也曾经在自己的《童言无忌》一书中这样写道:“十岁的时候我就要穿高跟鞋” , 真的是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小女孩说出的话 。 常言道:“童言无忌” , 也许有时孩童说的话才能真正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景象 , 成年人的记述反而真假参半 , 包含了太多的个人意愿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除了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以外 , 有足够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应当非大学生莫属了 。 曾有作者在描述那个时代的女大学生时就这样写道:“女大学生中固然也有朴素本分的 , 但还是以浓妆妖异的为大多数 。 上课时间 , 她们也许没有那么妖艳 。 可是一到了周末、假期的时候 , 她们就会把自己打扮的光怪陆离 , 短其袖 , 高其裤脚 , 窄其腰 , 高其鞋 , 还不算怎么一回事 。 那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几十块钱一套的嵌边的裙子、几十块钱一对的鞋 , 她们还不觉得贵 。 ”从上面的这段文字中 , 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股西方之风的强劲 , 也能感受到当时高跟鞋是多么的流行!之后 , 一大群爱美的女性看到大街上那些穿着高跟鞋的女子 , 衬托着其傲人的身材 , 不免有些羡慕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于是 , 她们也开始效仿她们 , 身穿旗袍 , 脚踩高跟鞋 , 出入各种社交场所 。 就这样 , 高跟鞋的脚踏声很快便响遍了大江南北 , 成为了女子出门的必备装备之一 。古语常说:世间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 我们不能只看到它优秀的一面 , 也要看到它丑陋的一面 。 固然高跟鞋可以适当的改变女子的身材比例 , 令其变得更加美丽大方 , 但是它也有它的消极一面 , 比如“高跟鞋就是一种另类的裹脚的说法 。 ”|知识分子的喜忧参半时间回到1919年9月22日 , 在这一天的《体育周报》上 , 有一位名叫黄醒的作者发表了一则以“脚的解放运动”为题的文章 , 主要是谈及中西的女足都有解放的必要 。 当写到西方的女鞋(也就是本文所指的高跟鞋)时 , 黄醒特别指出:“外国女子的脚 , 又怎样呢?也可以看她的鞋子了;她们的鞋子也很尖 , 也很瘦;甚至一位体型十分丰满的女子也穿很尖很瘦的鞋子;若是用比例尺将西洋肥胖女子同中国女子比算起来 , 恐怕她那脚也同三寸金莲一样 。 ……在我眼中见过的人 , 无论何种国的 , 我都觉得她那脚有解放的必要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