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语言学家为抗疫架起沟通桥,解决方言难题

一方有难 , 八方支援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全国人民一盘棋 , 互相支援、相互鼓励、共克时艰 。 比如从1月24日开始 , 全国各地陆续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已过万人;支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各地人员也达到了六七千人 。
「文化人」语言学家为抗疫架起沟通桥,解决方言难题
文章图片
如此规模的异地支援 , 遇到的困难肯定不少 , 沟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 在一次央视采访火神山工地工人的报道中 , 一名工人就直言:大家方言互相都听不懂 , 大多数时候就笑笑或者比划比划;而当山东援鄂医疗队抵达黄冈后 , 也“发现山东医疗队员和湖北当地患者进行沟通时存在语言障碍 。 湖北黄冈方言和北方话差异很大 。 ”
这个问题不只在此次抗疫救援中存在 。 比如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时 , 央视《新闻1+1》采访人员现场连线奔赴一线的白岩松和工作人员 , 他们一致反应的困难之一就是“语言障碍” 。 因为“玉树县90%多的都是藏族同胞 。 而且还是带有特殊地方口音这样的藏语 。 ” , 这个时候就需要翻译人员 。 但是如果当时救援相对集中 , 有一个或者几个翻译就能解决问题 , 但由于是救援队是分散开的 , 所以在遇到一些局部救援情况的时候在沟通上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 有次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翻译人员 , 只得求助一位当地会说普通话和藏语的小学生 , 事后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语委的表彰 。 国内救援如此 , 国际救援更是如此 。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卢杰就谈到一次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时 , 当地人只会说当地话 , 连他们当时找的向导也听不懂 , 最后只能找到当地既会说土话 , 又会说英语的人 , 把它翻译成外语 , 再把它转给救援队员 。
面对这类语言问题 , 一方面需要一线救援人员的临场智慧 , 另一方面也更需要专业学者的积极参与 ,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疫救灾排忧解难 。
据媒体报道 , 为了解决来自全国的医疗队与当地人员语言沟通的难题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在进驻武汉48小时内便组织策划编写出了《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和《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音频材料》以及《护患沟通本》 , 使用效果非常好 。
语言学界同仁也积极响应 。 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指导之下 , 目前来自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学者已经会同讯飞公司、商务印书馆的相关人员已成立了“战疫语言服务团” 。 初步计划:(1)录制一份面向湖北十六个地市的普通话和方言比较的使用手册;(2)编制一份医患沟通的基本词汇和语句手册 , 标注对应的武汉话和支援队的各地方言;(3)人工现场或在线翻译支援;(4)制作一个武汉话的识别和翻译系统 。
疫情肆虐 , 各种问题和困难纷然而至 。 此时需要逆风而行的一线抗疫勇士们 ,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切实支持和广泛参与 。 在此我们也呼吁能有更多地专家学者们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来解决抗疫救灾中的现实问题 。 有此助力 , 战疫必胜!
(作者分别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文化人」语言学家为抗疫架起沟通桥,解决方言难题】(此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