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和时间拼速度 与死神抢生命——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里的“生死战”( 三 )


1:00 , 1:21 , 1:25 , 1:30,1:40,1:42……这是90后护士牟芷惠手机上闹钟列表的第一页 。
每四小时一个班 , 排班像车轮一样往前滚 , 所以每个小时内都会设好多个时间点的闹钟 。 牟芷惠说 。
因为作息时间变化太快 , 加上疫情带来的精神压力 , 有的医护人员这段时间被失眠困扰 , 有的甚至需要借安眠药入睡 。
牟芷惠无数次凌晨起床 , 星夜赶去火神山的动力 , 来自一张病人家属的留言条:尊敬的医护人员 , 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努力 , 我们记住了 , 永远记住美丽的白衣天使 , 我的老父亲就拜托你们了 。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 , 只有全力以赴每一个四小时 , 才对得起这份重托 。 牟芷惠一边说 , 一边理了理迷彩服的袖口 。
驰援武汉 , 正月初一凌晨2点多 , 她在朋友圈写下:备勤数日 , 接到出发通知那一刻 , 心反而踏实了 , 希望不辱使命!
穿上军装 , 担负保家卫国的使命;身着白衣 , 肩扛救死扶伤的职责 。 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 , 党龄28年 , 入伍32年 , 我不上谁上?再一次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 , 张西京退掉探望岳父母的机票 , 毅然赴武汉 。
当武汉被按下暂停键 , 人影寥寥;这里却被按下快进键 , 迷彩疾行 。
李文放贴在患者床头的各种医嘱;护士们为患者手绘的卡通指示牌;还有一张张《监护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览表》……病房的每一处 , 都透着他们的努力 。
白墙上的电子表 , 红色数字静静跳跃 , 不断向前 。
惜时如金 , 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越要顶上去 。 病房、驻地、会诊三点一线 , 是张西京和同事每天工作的常态 。
重症病房有病痛和无奈 , 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 。 虽然很多重病患者只能回应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 , 但张西京和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会用自己的方式 , 鼓励每一位病人 , 给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
我今天状态比昨天好 。 对对 , 您很快可以回家看到孙子了 。 一天会比一天好 。 有希望?当然 。 有希望 , 有希望……这是护士长陈静在病房内与一名患者的对话 。
护理之外 , 照顾病人生活起居 , 吃喝拉撒 , 她和护士们早就把病人当成朋友 , 甚至是亲人 。
从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回来 , 陈静本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遇上惊心动魄的事 。
没想到 , 疫情打乱平静的生活 。 病毒起狼烟 , 她没有犹豫 , 再次冲到一线 。 这一次 , 她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 。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 , 延续17年的责任传递;千里奔赴 , 与病毒较量在最近距离不到20厘米的距离 。
背负生命的重量 , 60后李文放 , 70后张西京、宋立强、陈静 , 80后张楠、吕向妮 , 和一大批90后的小年轻……一个人的脚步 , 一支队伍的脚步 , 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
根本记不得今天是星期几 , 在这里 , 很多人的时间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 。 处于快节奏的紧张忙碌状态 , 让护士张楠记不清日期 , 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 , 她张口就来 。
当病人对我说‘解放军来啦 , 我们就放心啦’ , 这份信任何其珍贵 。 深夜值班的张楠说 , 与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 , 与这里的人们同行 , 也是他们的光荣 。
星空之下 , 火神山灯火不熄 , 一束束微光 , 直向苍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