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防疫科普】什么是替代性创伤?疫后心理如何调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 ,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肖劲松和他的团队 , 通过心理热线的方式安抚着这座城市里的焦虑与恐慌 。 如今疫情形势向好 , 医务人员、警察、志愿者和普通市民需要注意哪些心理问题?听专家解答 。
疫情期间 , 面对24小时不停滚动的疫情新闻 , 人们的情绪会不自觉被带入焦虑中 , 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 , 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和恐惧 。 这种因为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 , 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 , 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
肖劲松表示 , 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殡葬人员以及涉及到一些服务性工作的人 , 要特别注意 , 谨防这类替代性创伤 。 他建议这些人员要正视这些负面情绪 , 多与家人或身边亲友聊天 , 倾诉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 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肖劲松表示 , 在这些人员之外 , 普通市民如果较之前相比 , 出现耐心不足、容易发脾气、睡眠质量下降、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 , 而且在经过一段时间不能自愈的情况下 , 一定要去医院或找心理咨询机构对心理状况进行测评 。 同时他也提醒市民 , 在这种情况下 , 出现创伤是很正常的事情 , 不要过度担忧 , 要重视它也要藐视它 。
【「心理问题」【防疫科普】什么是替代性创伤?疫后心理如何调适?】在疫情期间 , 英雄的武汉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 疫情过后心理上该如何调整呢?肖劲松认为 , 普通市民还是要以生活作为主旋律 , 虽然在抗击疫情中武汉人民做了英雄 , 但回归生活中 , 还是要做自己生活里的主人 , 经历这次劫难的人也应该把往后的生活过好 。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