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受疫情影响 , 市井百态 , 寻常生活 , 这些原本唾手可得的东西 , 如今已成奢望 。 于是我们一边开始怀念拥挤的地铁、喧闹的广场舞 , 一边在百无聊赖中经历着漫长的宅生活 。尽管“宅”是现代才普遍出现的 , 但是古人也一样有自己的宅家方式 。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这是唐代宅男孟浩然的农家乐 。《过故人庄》是一首名诗 , 但诗中并没有“齐鲁青未了”的名山 , 也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水 , 无非就是一个老农民邀请一个穷书生去他的田家吃农家乐 , 准备了黄米饭和鸡 。 农舍的景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 无非是有绿树围绕在村边 , 一脉青山斜斜地绵延在城郭之外 。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此诗只是一味平淡 , 却能雄踞唐诗的高峰 。 原因在于 , 语言虽淡 , 味道却不薄 。 大唐的幸福 , 未必是歌舞芙蓉池 , 未必是秦王破阵乐 , 它的幸福 , 在平淡的山水间 , 在无奇的日常生活中 。 因为国防有力 , 田园才如此安宁;因为朝政清明 , 百姓才如此悠闲;因为文化繁荣 , 山水才处处有情 。在唐诗中 , 田园是属于宅男的 。 但这种宅 , 并不能算得上是完全意义的宅 , 毕竟在位移空间和生活环境上 , 田园生活似乎略有“越界”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清斋幽闭 , 时时暮雨打梨花 。 或许更能诠释“宅”的定义 。 真正宅在家的古人 , 还有“趣”可言吗?文趣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自不必说 , “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故事 , 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 成为勉励世人的榜样 。 其实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却不一定以苦作舟 , 读书其乐甚多 , 关于读书也有很多趣闻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 四岁丧父 , 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 。 到了入学年龄 , 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 , 只得跟母亲学习 。 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 , 把芦苇杆当笔 。 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 , 接受训蒙教育 , 过了一段时间 , 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 。 有了自学能力以后 , 他更加刻苦努力 , 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 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 , 自言:“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 。 ”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 他坚持与儿子一起抄书、读书 。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读书之贵 , 在明志知理 , 在修身养性 。 书中有山水 , 可以栖身;书中有草木 , 可以怡情 。 落雪天 , 轩窗下 , 读罢一卷书 , 再看日影飞去 , 何惧世间万般荒芜?明代陈继儒有谓:“读书随处净土 , 闭门即是深山 。 ”深山虽远 , 净土在心 。 一颗文心若想求闲 , 还需放于字里行间 。 字入心间 , 化成骨血 , 则笃定静默 , 可与人为伍 , 也可遗世独立 , 身居尘世 , 却又不在尘世 。有书 , 则不输;有书 , 则不俗 。艺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必须掌握的四大才艺 , 因为抚琴对弈、能诗善画一直是才子们最向往和赏识的高雅形象 。 早在唐朝人张彦远所编的《法书要录》中 , 就将“琴棋书画”并称 。 而“四艺”的概念则出现相对较晚 , 据考证 , 已知最早将琴棋书画合称为“四艺”的书面记载 , 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一书 。在古代 , 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 故合称琴棋书画 , 即“文人四友”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琴棋书画不仅是人生雅事 , 更是个人文化素养的直观表现 。 若无法纵情山水 , 何不让生命在琴棋书画中渲染 , 散发出灵魂的香味?做一个浅谈琴棋书画的雅士 , 有着琴的古韵优雅 , 棋的筹谋睿智 , 书的至情至性 , 画的至善至美 。饮趣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 底蕴深厚 , 古人更是在喝茶的习俗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 茶界的名流文人雅士 , 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 烟火尽归时,再揽浮生雅趣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就要说说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 。 二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 , 惟有文章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 , 平生不平事 , 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轻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 , 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 蓬莱山 , 在何处 ,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就是说喝够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 可见古人对饮茶的沉醉和痴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