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事」周之后:姓氏的继续演变和封建宗法( 二 )


通过一声叙述的就可以知道 , 宗法制度的破环导致原来姓所标识的血缘关系不被人们所认同 。 在那时人们思想里 , 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就应与氏所代表的血缘关系相等同 , 于是姓与氏的合一 , 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 。
「历史往事」周之后:姓氏的继续演变和封建宗法
文章图片
战国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姓氏在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隋唐时期 , 又迎来了其自身的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 并蒙上了一层宗法血缘的面纱 。 这时不得不提''姓氏改易''现象 , 因为它是这一时期造成中国姓氏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 由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是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 , 出现了姓氏的繁荣发展 。
这一时期姓氏的特殊表现为''胡汉互易'' , 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因为某种情况相互改变姓氏 。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 , 胡姓汉化 。 是少数民族把本身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 其一 , 是中原汉族统治者赐给少民族姓氏或者是以行政改革手段促进胡姓汉化 。 如汉武帝是曾赐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姓''金'' 。 其二 ,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觉汉化 。 使胡姓改为汉姓 。 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 使鲜卑族改为汉姓 , 王室拓跋改为元姓 。 这一措施促进各民族融合与胡姓汉化 。
第二 , 汉姓胡化 。 当然这种情况较少 。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大家迅速发展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族制度开始辉煌 。 这时的门阀士族的血缘关系相对以前又加固了 , 宗法门第之风大行 , 历经数百年 。 门阀士族为了维护现实利益和世代的独尊地位 , 于是特别注重门第 。 于是谱牒理所当然的出现了 , 伴随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就是谱牒 。 在这民族融合的时期 , 一般大族大姓都有自家本族发展的历史 , 其家族的谱牒多是记载着本族的发展历程 , 除了谱牒 , 还有的流传于口碑之上 。 每个姓氏都拥有自己独特意义的发祥之处与树起声望之地 , 于是慢慢形成了郡望 。
这样的郡望有林姓西河郡、黄姓江夏郡、郑姓荥阳郡、张姓清河郡、卢姓范阳郡等 , 当然有的显姓还不只有一个郡望 。 此外 , 许多姓氏造成重要社会影响是因为祖上名人的活动 , 形成典故轶闻 , 故而以之为堂号 , 如郑姓''带草堂''、杨姓''四知堂''、王姓''三槐堂''、张姓''金鉴堂''、谢姓''宝树堂''、周姓''爱莲堂''等;大姓大族不仅仅只有一个堂号 , 例如林姓除了有''济南堂''还有''西河堂''和''晋安堂'' , 堂号不仅是姓氏分支发展的记录 , 而且还是姓氏文化的徽号 , 对家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姓氏族谱对于家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 特别是对于家族的发展历史 , 记录着姓氏文化各种不同发展情况 。 同时对于姓氏来说也是一部百科全书 。 族谱记载的内容繁杂 , 除了大姓家族发展的渊源 , 还有同一姓氏分支的迁徙分布情况 。 当然家族的名人业绩、家训族规、宗功祖德也是族谱里面特别重要的内容 。 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 华夏传统社会的稳定与思想文化的统一 , 都可以从族谱中找到其根源 。
这一时期 , 姓氏、谱牒、宗法三者联系在一起 。 谱牒表示门阀士族姓氏的地位 , 谱牒和姓氏又与宗法血缘关系密不可分 。 同一姓氏在同一谱牒以此来作为区分门第高低 , 血缘远近之有力证据 。 谱牒与姓氏起着巩固宗法制大家族的作用 。 使得门阀士族可以世代享受崇高的地位与不可分割的权力 。
隋唐时期姓氏继续发展 , 继续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 唐初太宗命人修撰《氏族志》 , 以此来甄别众多姓氏 。 排名第一的姓氏为李唐皇室 , 其次是外戚 , 最后到山东士族 。 唐朝统治者修撰《氏族志》是对先秦受姓命氏继统的事业的继承 。 还能表明李唐皇室对传统宗法观念的利用和改造 。 唐太宗撰《氏族志》并不是要抛弃门阀制度和宗法制度 , 而是要自己制造新的门阀制度和宗法制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