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要是拍科幻片,我们该如何描述这次新冠疫情
武汉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 , 下了一场雪 , 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写到:街上空荡荡的 , 没有人 , 白茫茫一片 , 有种《流浪地球》的感觉 。正是去年春节里 , 《流浪地球》大火 , 谁能想到 , 一年之后 , 人们会在这样的场景下回忆起曾经的热血沸腾 。灾难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核心题材之一 , 这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 , 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反思?观察者网就灾难与科幻文学创作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知名科幻作家宝树 。
【采访/观察者网 武守哲】观察者网:宝树老师你好 , 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 国内的科幻圈看待这次疫情的蔓延和防控 , 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视角?宝树:目前来看没有什么特别的 , 但是对某些较为有趣的谣传有一定程度的关注 , 诸如说这事美国的基因武器 , 以及“人造病毒”这些有话题性的梗在科幻圈也有人在传 , 因为它本身也算是科幻小说的主题和概念 , 所以传的人可能多一点 。观察者网:之前我们读到过的一些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桥段 , 在现实中也得到了部分的展现 , 比如疫情到来后的人与人的隔离、封城等等 , 现实和科幻有种被打通的感觉 。 这对未来科幻文学界的取材和创作灵感会有什么影响?宝树:长远来看 , 肯定会有影响 , 毕竟这次肺炎疫情波及到的范围很广 。 而且很多时候 , 你的确会有一种超现实的体验感 。 有朋友告诉我 , 他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写一些和瘟疫、病毒等有关的科幻小说了 。 但是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众志成城和新冠状病毒作战 , 这个时候写无非就是蹭热度 。
1月25日 , 武汉市下达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第9号通告 , 26日0时起对中心城区区域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此类题材的作品还是需要时间的沉淀 , 值得总结的方面很多 , 比如病毒是怎么来的 , 控制疫情的经验教训 , 还有人民群众后续的生活的各种影响 , 这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吸收消化各类素材才能写好此类小说 , 当然作家们也可以跳出科幻的范围 , 创作成很现实主义的作品 。如果我们穿越到两个月以前 , 把现在发生的一切告诉当时的民众 , 大家很有可能觉得你一个写小说的在瞎编 , 但现实就展现出了一些灾难小说的很多场景 。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 我们越来越发现 , 昨天在科幻小说中幻想创作出来的东西 , 今天就在生活中碰到了 , 哪怕是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很富有戏剧性 。观察者网:现在网上流传一种观点 , 认为目前非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态势 , 对目前的中国科幻界的打击很大 。 因为很多科幻小说的主题是诉说人类的科技发展是如何保证能自我救赎的 , 结局也很乐观积极 , 但在现实的灾难真正到来的时候 , 我们发现人类自身的救灾体系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 对这个观点你怎么评价?宝树:科幻小说也并不都以乐观积极的情绪作为结尾 。 比如《末日》、《世界毁灭》等等悲观的科幻小说也多的是 , 不胜枚举 , 包括《三体》 。 你说的“打击” , 估计某种程度上也有 , 但不是在这个层面上 。 刚才我们也说了 , 科幻和现实很多时候混在了一起 。 从读者的角度讲 , 阅读小说本来很可能抱着很轻松的心态 , 大家都过着太平安乐的日子 , 小说中的灾难很可能距离现实很远 , 这个时候看一些有关人类毁灭题材的电影和小说还是很开心的 。
一家人观星月(@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照)但如果灾难真实发生了 , 那就很堵心了 。 我这两天有个判断 , 假如《流浪地球》现在在院线上映 , 哪怕电影院不关 , 票房也很可能不行 , 因为大家都没有心情看了 , 很窝心 , 所以这种情绪上的影响还是会有的 。观察者网:科幻和现实的反差感 , 也许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理补偿或者慰藉 。宝树:作品中的地球毁灭等情节原本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 大灾大难会让人读科幻小说的心理感受很不一样 , 不过科幻小说可以提升人类的危机感 , 但提供心理安慰功效的这个说法我觉得不是很恰当 。观察者网:这场疫情完全过去之后 , 你判断一下 , 灾难题材的作品 , 哪怕不是科幻类别的小说 , 会不会大卖一波?宝树:有可能 。 其实还是要看作者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 当灾难过去之后 , 人们到了反思的阶段 , 对这个题材的文学创作欣赏水平也会提高 。 比如说有一部日本科幻小说叫《日本沉没》 。 说的是日本在大地震之后沉到海底去了 , 这代表了一种风险和危机 ,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 , 地震多发 , 对这类危机是有社会经验基础的 , 加上夸张的想象 , 读起来饶有趣味 。 我个人认为 , 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 才能让读者沉下心来仔细欣赏这类作品 。
电影《日本沉没》剧照纵观中外科幻小说史 , 灾难的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 。 近代以来 ,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 , 人类实际上正越来越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 。 在前近代社会 , 可能仅仅是单纯的改朝换代 , 生活方式本身相对稳定 。 但16世纪的人想象不到18世纪的人的生活状况 , 而18世纪的人又很难想象20世纪是什么样 。 对东西方来说 , 近代以来的不可知给了科幻以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土壤 , 也给未来提供了足够的想象 。 人类登陆月球 , 人和机器合一 , 核弹毁灭世界……对未来展望的光明与黑暗 , 憧憬与焦虑都渗透在了作品中 。科幻小说的开山祖师玛丽·雪莱 , 大家都对她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很熟悉了 , 号称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 , 但是她写的第二部小说叫《最后一个人》 , 写于1861年 , 讲的就是一场瘟疫毁灭世界之后 , 几个英国人在废墟中讨生活的故事 。 可见灾难题材在科幻小说发展脉络中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 它体现了人类的某种预期 。
推荐阅读
- 热点风向:儿子扫码起冲突,父亲两日后捅保安数十刀,受害者女儿:他们至今没道歉还一直谩骂
- 【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人要是掉下来咋办?这都命啊!”
- 从这次疫情看川普连任的可能
- 姆努钦又提“撒钱”美网友:不是免费的日后要还
- 家长的误区
- 一月二十三日后
- 日本疫情与奥运会
- 病毒行为学分析
- 我要是专家,我就这样发专家之声
- 讨论帖: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