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平衡贸易中的货币互换律
双边平衡贸易中的货币互换律廖仁平1 前言当今国际贸易各国 , 一般都要储备一定量国际储备货币如美元或欧元等以备国际贸易所需;没有足够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若想与相关国家进行贸易 , 可以通过央行主权货币互换满足其贸易的流动性需要 。 本文对双边平衡贸易中央行主权货币互换规律进行相关探讨 , 可以深化对货币互换的理解进而为后美元时代国际贸易中的货币互换提供理论依据 。2 货币互换内容简介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 , 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 , 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 , 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 , 末期交换本金时使用远期汇率…货币互换功能有套利、保值、资产负债管理和外汇管制规避等…(货币互换MBA智库)本文重点探讨双边平衡贸易中短期主权货币互换 , 与以上简介的传统货币互换有较大的差异 。双边平衡贸易中的央行主权货币互换的主要特征有:①期限短(一周或一月) , ②央行间互换主权货币 , ③主要目的是促进双边平衡贸易 , ④主要方式是两国央行间互换货币后再根据两国贸易商需求分配到相应账户上…为了分析简明 , 本文暂不考虑利率对短期货币互换的影响 。3 国际贸易本质分析国际贸易进出口商品总量由各贸易国国内众多具体的个体买家和卖家间基于其货币购买力和相关商品效用进行讨价还价博弈完成;其本质就是通过讨价还价互通商品有无分享商品中的剩余(商品总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 各国商品间存在的总剩余量越大 , 其讨价还价空间就越大 , 其贸易量也可能越大;当任何一国得到的剩余量为零时 , 该国将终止其国际贸易 。国际双边贸易中 , 一般存在商品生产方(卖方)、商贸公司(以贸易为业 , 从外国购买商品后再在本国出售谋利)和最终消费者三方 , 平衡贸易中此三方博弈分享贸易商品总剩余时可以存在多种均衡态 , 各均衡态存在概率不一样 , 其中最大概率均衡态相对最公平(可将此均衡态暂名为“公平均衡态”) 。 “公平均衡态”时 , 生产者、贸易者和最终消费者各得到一定量各自满意的商品剩余;对于某单位商品而言 , 各方获得的剩余量取决于生产与销售该单位商品的平均成本与平均利润及消费者满意度等综合因素(生产、贸易和最终消费者等多方分配商品剩余达到均衡 , 为简明计 , 可基于消费者剩余既定分析双边贸易买卖双方的剩余分配情况…);“公平均衡态”时 , 双边贸易量易达到相对最大值(此时减少双边贸易中任何一方的剩余分配都可能挤压其利润空间进而导致贸易量的下降) 。在当今信息互联时代 , 国际贸易信息对称前提基本可以满足 , 买卖双方都基本明白“公平均衡态”在什么价格水平 , 虽然微观上看不可能存在每种商品的总剩余都能由买卖双方绝对地公平分享 , 但宏观总体统计平均而言 , 在“公平均衡态”左右2倍标准差范围内成交的概率约为95.5% 。4 货币互换汇率均衡特定时期内 , 基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货币互换汇率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 货币互换国间任何一方都没有企图改变此状态 , 此时 , 货币互换国间的货币互换汇率达到均衡 。货币互换汇率达到均衡时两国间互换货币后进行平衡贸易 , 其贸易量容易达到最大值;原因在于有损任何一方的货币互换汇率都会让受损方博弈商品总剩余空间受到挤压从而导致其贸易量的减小 。货币互换均衡汇率是相对的 , 当货币互换国中任何一国货币购买力发生变化时 , 旧的货币互换均衡汇率将被打破 , 必须经过技术调整或市场博弈重新达到新的均衡 。 显然 , 货币互换不适于哪些货币购买力短期变化太频繁的国家 。5 双边平衡贸易中的货币互换律信息对称时的国际贸易 , 在两国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的时期内 , 无论双边贸易国间法币互换的初始汇率是多少 , 在两国贸易商讨价还价买卖商品及两国央行基于平衡贸易促进原则动态调整汇率的过程中 , 其货币互换汇率都会自动趋向均衡 。6 双边平衡贸易中的货币互换律论证分析假定:A、B两国法币分别是A元和B元 , 一定时期内其购买力都相对稳定不变 , 各种外贸信息对称时 , A、B两国以平衡贸易为基本准则进行国际贸易 , 两国均没有美元或欧元等国际储备货币 , 两国商定初始时以ai/bi汇率互换两国货币进行贸易即aiA元可换biB元…问题:A、B两国间的货币汇率是否能够经过A、B两国一定时间的平衡贸易实践后自动趋向均衡汇率ae/be?分析:先从A国进口角度看 , 若A国认为aiA元换回的biB元在B国购买的商品效用还不如aiA元在A国购买商品的效用高 , 或biB元在B国购买的商品拿到A国出售的价格并不比aiA元多 , 则A国的商人们会认为这种贸易没有消费剩余可赚 , 贸易无法继续 。 此说明ai/bi汇率状态时的A元价值被低估了 , 必须要降低ai/bi的比值即同样的aiA元要兑换更多的biB元才能保障A国商人们有利可图 。同理 , 若从B国进口角度看 , 若B国认为biB元换回的aiA元在A国购买的商品效用还不如biB元在B国购买商品的效用高 , 或aiA元在A国购买的商品拿到B国出售的价格并不比biB元多 , 则B国的商人们会认为这种贸易没有消费剩余可赚 , 贸易无法继续 。 此说明ai/bi汇率状态时的B元价值被低估了 , 必须要升高ai/bi的比值即同样的biB元要兑换更多的aiA元才能保障B国商人们有利可图 。再从A国出口角度看 , 若A国认为出口商品得到的B国货币biB元换成A国货币aiA元后在A国购买的商品效用还不如所出口商品的效用 , 则A国商人们就会认为吃亏了 , 此说明了ai/bi汇率状态时的A元价值被高估了 , 必须要提高ai/bi的比值即同样的biB元要兑换更多的aiA元才能保障A国商人们有利可图 。同理 , 再从B国出口角度看 , 若B国认为出口商品得到的A国货币aiA元换成B国货币biB元后在B国购买的商品效用还不如所出口商品的效用 , 则B国商人们就会认为吃亏了 , 此说明了ai/bi汇率状态时的B元价值被高估了 , 必须要降低ai/bi的比值即同样的aiA元要兑换更多的biB元才能保障B国商人们有利可图 。以上推论结果只有在贸易双方都有买有卖时才能表现出来 , 只买不卖或只卖不买都无法理解各国货币购买力间的真实差异 。当信息对称时进行国际贸易 , A、B两国商人们都基本明白各国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和各类商品的均衡市场价格;商人们用互换得到的他国货币讨价还价性购卖他国商品必须要有利可图即必须得有剩余可赚 。 若在一定ai/bi值时 , A、B两国有一国觉得没有在双边贸易中分享到预期的剩余量就必然产生调整货币互换比值ai/bi的要求直到ai/bi调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时就达到了均衡态ae/be 。虽然市场博弈本身对调整货币互换比值ai/bi有一定自动调节作用 , 但央行基于平衡贸易促进原则直接定期或不定期调整货币互换比值ai/bi更利于均衡态ae/be的及时达到 。均衡态ae/be的值并不是唯一的 , 它既与A元和B元的适时购买力直接相关 , 又与A、B两国讨价还价技巧有关 , 还与两国商品集合的质与量变动相关 , 也与两国人民消费偏好的变化相关 , 还与其它国家可替代品贸易的状态相关…但一定时期内 , 当A、B两国觉得双方互换货币的比值暂时不再有调整必要时就相对地暂时地达到了此两国在特定时期中货币互换的均衡比值ae/be 。贸易平衡时 , A、B两国间不存在谁赚钱谁亏钱的问题 , 货币只充当了便利交易的媒介 , A、B两国都在其平衡贸易中分享了数量不等但双方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剩余量 。A、B两国货币互换数量以基本满足双方平衡贸易数量时货币需求量为限 , 互换周期宜尽可能短以消除某国货币购买力短期发生剧变时的影响 , 可由A、B两国央行定期(每周或每月互换一次)互换货币后按各国外贸商们需要的外汇量分配;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 此类操作并非难事 。综上所述可知 , 信息对称时的国际贸易 , 在两国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的时期内 , 无论双边贸易国间法币互换的初始汇率是多少 , 在两国贸易商讨价还价买卖商品及两国央行基于平衡贸易促进原则动态调整汇率的过程中 , 其货币互换汇率都会自动趋向均衡 。7 央行定期进行双边货币互换为了确保A、B两国贸易动态平衡 , A、B两国外贸部门间宜经常性交流沟通掌握相关贸易平衡动态并及时报请两国央行基于平衡贸易促进原则适时调整主权货币互换均衡汇率(如每周或每月汇总一次并根据双边贸易顺逆差情况及时调整货币互换均衡汇率)及数量 , 再将这些互换得到的货币按国内贸易商的需求分配到相应账户上 , 以促进平衡贸易发展 。一般说来 , 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中进口多的一方会产生贸易逆差 , 同时也说明了其在进口中所得消费剩余量较大(认为便宜分享到的商品剩余量大所以才多进口) , 提示其本币可能被高估了宜及时贬值本币少进口多出口;反之则反 。 此表明双边贸易顺逆差本身就可以作为双边贸易国央行调整货币互换汇率的指示性指标 , 各国央行据此指示性指标及时进行货币互换汇率调整利于其均衡态ae/be的及时达到同时也利于促进双边贸易的平衡 。为了尽快达到货币互换均衡态ae/be , 货币互换初始态ai/bi的确定也不宜过于随意 , 可以参考购买力平价粗定ai/bi 。8 关税挤压商品总剩余空间分析国际贸易本质就是买卖双方通过讨价还价互通商品有无分享商品总剩余(商品总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 各国商品间存在的总剩余量越大 , 其讨价还价空间就越大 , 其贸易量也可能越大 , 反之则反;当任何一国得到的剩余量为零时 , 该国将终止其国际贸易 。其它条件不变时 , 关税增加量相当于商品总剩余的缩减量 , 增加关税直接挤压了商品总剩余空间 , 让买卖此类商品的各方博弈商品总剩余空间变小;此时 , 买卖双方一般会自动减少甚至停止对增税商品的交易 。同理 , 其它与交易费用有关的费用增加 , 都会挤压商品总剩余空间;当双边贸易商品总剩余空间趋于零时 , 双边贸易趋于终止 。9 讨论平衡贸易且货币互换既方便又公平时 , 各国都用不着过多储备他国货币(世界通用性货币如美元等存在的必要性也将大大降低) , 他国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就不会对各国利益有太大影响(特殊时期有影响也可根据相关条例弥补受损方) , 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就可以完全独立 , 根本不用考虑国际上其它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 各国货币在其国内的升值贬值都可以通过货币互换比值的及时调整而保障双边贸易的公平互利性 。由于不同国家间贸易的商品种类、质量和数量不同 , 各国消费者们对这些商品的效用认同是不同的 , 所以 , 货币互换律中的均衡汇率并不具备可传递性 。 简单举例如A、B、C三国间货币互换时 , 若A、B两国间均衡汇率是1/1 , B、C两国间均衡汇率也是1/1 , 但A、C两国间均衡汇率就不一定是1/1 。 此提示在货币互换进行国际贸易时 , 不同国家间进行双边贸易分别具有不同的独立的货币互换均衡汇率 。为分析简明 , 本文相关论证中 , 贸易双方买卖商品时只考虑商品的市场价格没有考虑物流成本及关税等 , 实际贸易时所有相关支出都要计入成本 , 所有成本的增加都会挤压商品总剩余空间 。 此提示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消除各类贸易障碍降低贸易成本等有利于商品总剩余空间的扩大进而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当主权货币互换期限很短时(如以周为单位计) , 各国货币利率的不同对货币互换的影响一般会很小 。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 , 随着各国央行推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系统 , 各国央行间频繁的短期货币互换操作也并非难事;各国央行将所换货币及时拨付给其国内众多贸易商也很快捷方便 。关于商品剩余 , 一般分成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两部分 , 没有单独考虑贸易者剩余 , 其潜在逻辑是将贸易者一同归类入生产者了(卖方) 。 实际经济中 , 生产者与贸易者有时是一体有时是分开的;国际贸易中专职贸易公司(先买后卖并不最终消费商品)较多 , 所以宜在分析商品剩余博弈中单独考虑贸易公司的贸易剩余 。 本文分析商品剩余分配时 , 假定最终消费者的“均衡消费剩余”既定并将其扣除后再分析一国生产者与他国贸易者间的剩余分配博弈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地位已经日渐衰微 , 导致各国去美元现象越来越普遍 , 当美元走弱而失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后 , 因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特里芬难题 , 人民币有必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充分满足世界各国国际贸易对流动性的需要吗?本文相关分析提示 , 在合理实用的“世界元”超主权货币诞生前 , 人民币似无必要步美元后尘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 基于贸易平衡促进原则下的货币互换系统似更公平合理也更利于国际贸易可持续繁荣 。2020-3-18(本文已首发于第1经济)
推荐阅读
- 外汇市场:一季度我国结售汇顺差2730亿元 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权威发布)
- 『平衡车』突发悲剧!合肥一8岁男孩骑平衡车遭遇意外!
- 「经常账户」国家外汇管理局:疫情不会改变经常账户运行基本平衡格局
- 人民币▲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保持基本稳定 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 #邱志勇#邱志勇:调研四川三昶工矿贸易有限公司
- 外汇局@促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外汇局再推重磅八举措
- 「广元」广元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何逢宽调研四川三昶工矿贸易有限公司
- 『外汇局』促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外汇局再推重磅八举措
- 『海关总署』海关总署:一季度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 「北青网」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美日贸易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