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生虫到小丑:当活在地下的人撕裂伤口
活在《寄生虫》和《小丑》世界里的人 , 没有选择的权利
要靠叠披萨盒赚口粮的一家人 。 /《寄生虫》艺术作品是一面折射社会样态的镜子 , 人们在其中获得视觉快感 , 同时也在反思现实 。 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备受关注的《寄生虫》《小丑》 , 显现的都是极端环境下的两极人性 , 也一层层剥开隐匿于社会中的残忍真相 。百年之前 ,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曾表示 , 社会事实以外在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 , 并塑造了人的意识;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由自己生成的 , 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中形成 。在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中 , 两部备受关注的影片所传达的主题 , 或许可以促使人们再次重视和思考这一命题 。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电影奖的《寄生虫》 , 将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真实维度剖开 , 让谎言、尊严、贫富悬殊等问题顺着缝隙流淌 。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奖的《小丑》 , 用小丑演员亚瑟从被欺凌到反抗的过程中暴露的血腥、罪恶、疑惑 , 凸显底层人民的社会困境 。艺术作品是一面折射社会样态的镜子 , 人们在其中获得视觉快感 , 同时也在反思现实 。
《寄生虫》成为第一部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语影片 。《寄生虫》没有小丑的喜剧 , 没有坏人的悲剧《寄生虫》的故事因“穷”而起 , 但若溯源归因 , 穷人们却不应背负穷带来的原罪 。窗前醉汉的尿、饭桌上爬行的虫、蹲在厕所马桶上才能蹭到楼上的Wi-Fi信号……失学在家待业的金基宇与父母、妹妹一家四口住在狭窄的半地下室 , 因得同学介绍 , 他伪造学历 , 前往朴社长家给其女儿做家教 。一家人在一系列“计划”中 , 也如寄生虫般陆续进入朴社长家工作 。 一些被隐匿的真相和试图维系的平衡 , 也随着这场闯入被揭露、被破坏 。《寄生虫》中 , 韩国导演奉俊昊用社会学的视角对阶层问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奉俊昊擅长将“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写作规则”叠加在人物关系、空间中呈现 , 比如影片中呈现的富人与穷人的二元对立——朴社长一家为富庶阶层代表 , 前保姆和她的丈夫 , 以及金基宇一家则为穷人阶层代表 。富人住在充满阳光、艺术感的豪宅之中 , 穷人只能住在半地下室 , 或者根本见不到光的地下室 。半地下室的一家人试图向上攀爬 , 而被前保姆藏匿在豪宅之下的地下室里的欠债丈夫 , 只能当一只暗无天日的蟑螂 , 靠偷偷啃食富人吃剩的残渣为生 。
但哪怕关系对立 , 也很难将处境的对错完全嫁接在某个人物身上 。 这就像奉俊昊自己的总结 , “这部电影是没有小丑的喜剧、没有坏人的悲剧” 。事实上 , 穷人一家四口能成功伪装 , 获得在富人家的工作机会 , 并不是巧合 , 也不是纯靠演绎与骗术得来的偶然 。 他们是有切实能力的 。金司机能够平稳驾驶奔驰 , 让朴社长手中装满咖啡的杯子在车辆转弯时表面几乎无波澜;金司机的老婆胜任管家工作 , 几分钟内就做出这一家人从未听说的菜色;儿子能胜任英语家教的工作 , 女儿可以对朴社长的小儿子进行艺术心理治疗 。 而金家的墙上挂有奖牌 , 证明这个家庭此前也奋斗过 , 有过荣光 。将他们推到“谎言与伪装”境地的 , 其实是人的社会需求的可实现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 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在电影《寄生虫》中 , 很难将五大需求与这家人的境遇逐一匹配 , 割裂和错位因魔幻现实的复杂性一直存在:平时住在半地下室 , 明明可以以能力谋生 , 却伪造学历进入富人家;以为与富人女儿恋爱后就可以改变命运 , 却只敢在富人外出露营的日子 , 在庭院享受阳光 , 躺在浴缸中泡澡、看电视……直到一家人撞破前保姆将其丈夫藏在地下室的秘密 , 前保姆也发现了这一家人的伪装 , 双方僵持不下时 , 朴社长一家的突然归来 , 让他们一面开始互相搏斗 , 一面吓得在屋里四处逃窜 。
最终 , 也正是这群住在半地下室、地下室的人 , 因彼此对基础生存条件的渴求而无法共存——富人家只能容纳一户家庭寄生 , 食物不可被分享 。 他们被逼得对住在地上的人做出反扑 。也许 , 观众会对那种毫不掩饰的张牙舞爪、杀红了眼感到不舒服 , 也会对豪宅里无辜的朴社长一家感到同情 。 但这些情绪背后 , 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个社会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 将人的尊严与优美剥除?极小比例的富人顺着资本之流 , 站在那么优渥的位置是理所当然吗?对这个世界毫无反思、警觉、关切 , 不能尽力抹平伤痕、关照他人的人 , 真的那么无辜吗?《寄生虫》呈现了这样一种社会观察:基于人的求生本性来考虑 , 因为生存不易 , 穷人经常作恶;因为活得太容易 , 富人更容易为善 。朴社长一家能通过气味辨别阶级 , 他们不会据此对金司机一家做出任何道德批判 。 金司机一家在行恶时 , 将为善之难归因为阶级差异 , 因而无法构建一套属于下等人的道德论述以正常化自己的行为 。学历可以伪造 , 身份可以编撰 , 家庭关系可以伪装 , 但身上那股出自同一空间的气味 , 就像烙印一样 , 固执地留在他们身上 。 这是地下室的味道 , 是杀虫剂的味道 , 是地铁里的汗臭味 , 是社会告知富人的、穷人才有的味道 。
推荐阅读
- 《寄生虫》幕后女推手身后的激情豪门风云录
- 贾冀豫_看韩国影片寄生虫很有感触
- 特朗普质疑《寄生虫》横扫奥斯卡
- 特朗普不满《寄生虫》获奥斯卡最佳影片
- 《寄生虫》获奖后,首尔将拨款改善“半地下”家庭
- 《寄生虫》是一部根植于阶级斗争的荒谬电影吗?
- 韩政府因寄生虫拨款改善半地下家庭
- 那些住地下室的人,过着比「寄生虫」更惨的人生
- 在韩国,《寄生虫》是人,也是摇钱树
- 韩媒:《寄生虫》不利于韩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