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街巷》258:丁宝桢机器总局
(作者: 陈志强; 编辑:完璧;摄影:冯水木)【本文作于2010年】谈起地处城东锦江区三官堂街的成都南光机器厂 , 可能许多老成都人都知道 , 它就是锡良出任四川总督时建造的四川机器制造总局新工厂 。
晚清时期四川机械总局厂房(锦江区方志办收藏)但对于丁宝桢与该厂关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丁宝桢是谁啊?查阅史书 , 丁宝桢三字大名鼎鼎地记录在清史上 。 该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 原籍贵州 , 做过十年山东巡抚 。 曾杀过权倾一时的宦官安德海 , “剿捻”有功 , 加封“太子”少保 。 在四川做过十年总督 。 1877年 , 为振兴大清军备工业 , 丁宝桢在四川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总局 。 当时的机器局座落在成都东门下莲池一带 。 据《成都志》记载:“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早期工业建筑 。 ”丁宝桢为什么要到成都建“兵工厂”呢?据清史记载 , 丁宝桢为清时的洋务改革派 。 在朝一贯拥护光绪帝变法 , 与李鸿章、康有为、张之洞多有交往 , 力求振兴武备 , 强我中华 , 而在列强虎视大清版图的形势下 , 在他的执政地方中 , 丁在四川兴建自己的兵工厂就不为怪了 。传说中 , 丁宝桢赴成都上任时 , 仍小轿从小道入城 , 使大批在城外迎接的官员尴尬难容 。 却给百姓留下好的印象 。而丁宝桢在四川改革吏治、唯才选用、打击私盐、选用青年人才 , 具有真才实学之士进入管理层 , 都是他的一贯治蜀方针 。 以四川机器制造总局为例 。 丁对工厂的技师 , 实行了技术评考制度 , 对一些官人推荐的人物不管贵贱 , 一律凭技考进 。 民间传说中 , 资阳有个“王铁匠” , 虽然此人文化甚少 , 但铸造铁器的手艺很精 , 丁闻之 , 特派人请来为工厂的溶炼技术掌火 。 还有一位广元的周铁匠也是一位打铁的好手 , 被丁宝桢从千里之外请来成都当上“兵工厂”的技师 。 而一位府台推荐的表兄 , 对机器制造一巧不通还处处摆出一付“官员架子” , 在工厂里瞎指挥 , 被丁闻之 , 丁不顾该府台与自己的旧情 , 一纸公文辞退了该人 。 而一些留洋的学生 , 学过洋务工业的学者 , 丁宝桢是不惜重金聘之 。留法的李学士 , 因学的是化工专业 , 回四川后在自贡一家盐厂工作 。 丁闻之 , 亲自去盐都拜访 , 特请该学士出任兵工厂之弹药研究技师 , 掌管工厂弹药的生产 。 丁对招聘来的工人 , 有时亲临工厂 , 亲自同他们摆谈 , 听一听他们意见 , 只要是正确 , 丁力排众议加以采用 。 据一位老人说:由于丁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 使四川机器制造总局的工作搞得蒸蒸日上 , 制造成品合格率在百分九十以上 。 另据史科记载:四川机器总局造出的枪炮 , 可和武汉兵工厂媲美 。但随着丁宝桢的调任 , 海外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 机器总局因一些技术原因 , 也一度衰落 。 1903年 , 锡良出任四川总督后 , 为扩大生产规模 , 在成都东门外三官堂建新工厂 , 并从德国引进大批新机器 , 还从江南、汉阳精选一批技师和工匠来川 。 另请德国人担任监工 , 使四川机器总局同期产品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 , 四川机器制造总局 , 改为成都南光机器厂 。进入20世纪80年代 , 当年德国建筑师的女儿还专程从德国赶来 , 在南光机器厂参观了祖父留下来的作品 。据史料记载:四川机器造制总局从1877年开办至1911年 , 生产各种枪支3.9万余支 , 枪弹1502.5万发、黑火药80万公斤 , 修理枪支4.95万支 , 新制火炮3门 , 制造机器和机件7万余台(件) ,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当时丁宝桢创办的四川机器总局 , 为中国的早期军事工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为四川军事工业的发展打了发展的基础 。
推荐阅读
- 《老成都·街巷》266:滑竿和鸡公车
- 《老成都·街巷》261:五桂桥“任督二脉”
- 《老成都·街巷》250:莲花村快乐生活
- #道路#正月十七发送旅客近1258万人次,返程客流还有1亿6千万
- 『发送旅客』正月十七发送旅客近1258万人次 返程客流还有1亿6千万
- 发送旅客▲正月十七发送旅客近1258万人次 返程客流还有1亿6千万
- 口罩:药店员工“另起炉灶”卖二手口罩 一天售出25800个
- 『抽签』丽江永胜县:609户2258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有了“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