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三 )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马爸爸也时常出人生金句剩下比较惨的 , 就是马云了 。自打阿里把江山打下来 , 酷爱演讲的马大佬的各种金句就在青年创业者中广为流传 , 一听就是行业鸡汤 , 一半都不是他本人说的 。但忠于奋斗的青年们 , 依然乐此不疲 , 争相转发 。 尤其当微信诞生后 , 马爸爸的假金句简直成了各路微商的朋友圈标配 。无论是正品鸡汤 , 还是假名出产 , 几乎都反映了商品经济时代下一群群渴求财富、地位和名誉的人们内心深处同样的焦虑 。这一焦虑反应到鸡汤导师身上就是:“行行行 , 你有钱你说啥都是对滴 。 ”04.拼事业的要鸡汤 , 过日子的 , 同样要鸡汤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 , 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 疯狂生长 。 然而 , 汪诗已成历史遗迹 , 无法再适应新的文化需求 。 幸好这时 , 于丹老师拾典籍而上 , 登坛传道 , 为普罗大众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鸡汤之窗 。饭吃饱了 , 钱包鼓了 , 苦难和迷茫都过去了 , 历数生活中过不去的坎儿、放不下的难 , 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新境界 , 俗称:修心 。于丹老师出现得恰逢其时 。和李燕杰一样 , 于老师出生在高知家庭 。 父亲学国学出身 。 她4岁听长辈讲《论语》 , 5岁读《红楼梦》 , 9岁爱上李商隐 。 别的小朋友还在搓尿泥 , 父亲就指着窗外春花 , 给她讲为什么要用“枝头春意‘闹’”了 。2006年 , 在央视担任幕后策划的于丹走向讲坛 , 成为继易中天之后的第二个爆款 。 左手《论语心得》 , 右手《庄子心得》 , 语言春风化雨 , 道理晶莹剔透 , 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讲得频频点头 , 心悦诚服 。跟易诙谐辛辣不同 , 于老师擅长讲故事 , 讲完一个故事 , 陈述一段道理 , 简直是鸡汤文的短视频 。 在于老师的叙事里 , 通常少不了“放下、通透、心性、态度” , 强调一个人内心“淡然、平和、安静、开阔” 。这正符合对人生审美有高追求的观众的口味 , 何况这汤还是用孔庄熬的 。那年11月 , 于老师的书首发60万册 , 8小时卖出1万册 , 把易的纪录远远甩在身后 。 翻开两道老汤 , 不少段落都风味醇厚 。一句典籍释意 , 或一个民间故事 , 跟随一段人生感悟、一个出世哲理 。此后 , 于老师走上了广泛演讲、社会活动、现场熬汤的老路 , 每到一处 , 都吟诗唱文 , 照自己领悟 , 升华出一个人对内心修养的观照 。问题就出在了这上面 。马上就有人指出于丹讲解上的硬伤 , 更有十位教授抱团抵制 , 说她曲解经典 。 于自己也不太争气 , 上网转发“光绪迎新讲话寄语” , 结果被扒出来是网文 , 出自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的“心中之贼”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于丹老师的硬伤后又转发段子 , 说当年风暴过境 , 众人紧闭门窗 , 唯张大千大开宅门 。 最终 , 各家损毁 , 张家完好无缺 。 有人请教奥妙 , 大师言:“他强由他强 , 清风拂山岗 , 他横由他横 , 明月照大江 。 世间诸事 , 敞开心扉 , 顺其自然!”很不幸 , 张大千的话 , 又出自《九阳真经》 。为了熬鸡汤 , 也算是费尽心力 。后来众人厌弃于氏汤 , 还在老师熬汤的技术 , 太过单一 , 凡事都往一个人的内心修行上扯 。 雾霾来了 , 她也叫你用内心抵御 。 似乎只要心灵充盈 , 外在环境再操蛋 , 都不是问题 。也难怪李大眼说她:“浑身正能量、满血是鸡汤 。 ”曾有大学生问于丹:“我和女友毕业留京 , 买不起房子 , 薪水很低 , 真是一无所有 , 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于老师开解道:“第一 , 别的同学没留下 , 你留下了 , 你在北京有一份工作 。 第二 , 女友能够与你相濡以沫 , 第三 , 那么多人请你吃饭 , 说明你人缘挺好 , 你拥有一堆朋友 , 凭什么说自己一无所有呢?”这就是典型的鸡汤胜利逻辑:外在困境解决不了 , 你可以改变内心的想法 。雾霾解决不了 , 你可以明媚心灵嘛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在“内修鸡汤”这条生产线上 , 于老师虽然立意高 , 靠山硬 , 原材料使的是先贤语 , 输出的是高知心得 , 但也正因为如此 , 一闹笑话 , 就遭世人撇弃 。 相比之下 , 熬相似类型“身心灵鸡汤”的作家张德芬就不一样 。张作家当过风光的新闻主播 , 经历过失败婚姻 , 做过大公司经理 , 却患上了忧郁症 。 最终 , 她搬到北京郊区 , 做了4年家庭主妇 , 开始追求心灵的平和、幸福 , 凭借大量心理学阅读 , 研究起人类的终极幸福:“希望找到能让人快乐起来的方法 。 ”这样的经历 , 就比于老师来得接近世俗 , 容易有切身体会、经验之谈 。一个有才华、有钱的人生赢家 , 内心却不快乐 , 这太他妈适合中产和准中产们的精神危机 。 简直就是徐峥“囧系列”的剧本底蕴!这汤不红 , 天理不容啊 。果然 , 张老师很快就凭《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我心温柔 , 自有力量》成为新一线“鸡汤作家” , 被称为“鸡汤教母” , 开始帮一个个日渐迷失的现代灵魂 , 排解心中忧难 , 找到那片挪威森林的灵魂出口 。2013年 , 张老师开了公号 , 依托自身IP , 吸引数百万粉丝 , 布下一堆矩阵 , 又是会员模式 , 又是内容付费 , 很快拿到了千万级融资 。至此 , 中华鸡汤又进入一个新纪元 。鸡汤产业 , 全面爆发 。05.1999年 , 俞敏洪遭遇人生中第二次绑架 。也就是那一年 , 湖南一个名叫刘同的青年 , 考入湖南师范中文系 。 刘同学积极向上 , 整个大学都在求学和实习中度过的 。 同学还在挥霍青春 , 他已经给电视台写信 , 毛遂自荐 , 积累下相当雄厚的职场资本 。毕业后 , 刘同靠着精心设计的简历、厚厚的实习经验 , 顺利进入湖南电视台 。 碰到过焦虑的情景 , 感受过成长的挫败 , 沉浸过失落和孤独 。 后来 , 由于考研英语差一分 , 他北上去了光线传媒 , 干到事业部经理 。读大学时 , 刘同积极投稿 , 也写过青春小说 , 无奈没收获什么人气 。 但在向《职来职往》毛遂自荐后 , 他在节目中犀利的表现 , 受到了中信出版社李静媛的注意 。 李静媛觉得他的表达有意思 , 关注他的微博 , 发现上面发的私人格言感悟 , 居然不少粉丝转发 。李很快看中了刘同这块金子 , 觉得他“小镇青年在一线打拼”的形象会引起广泛共鸣 , 于是让他把成长心路写成书 。 李静媛知道 , 一个北漂青年一步步变成部门经理的故事 , 远比俞导师博得上亿身家的故事来得真实、可触 。为全方位打造刘同人设 , 李静媛特意带他去长白山 , 让他拖着行李箱走在山路上 , 拍下照片做书封 。 书名本来叫《在自己的世界里旅行》 , 但看到刘同微博上说“你觉得迷茫就对了 , 其实我们都一样 , 谁的青春不迷茫”获得上万次的转发 , 李静媛当即拍板 。“就用《谁的青春不迷茫》 。 ”一个职场青年人设冉冉升起 , 几本书加起来卖了几百万册 , 非常精准地收割了向好年轻人迷茫的心 , 抚慰着他们虽败犹荣的孤独 。 为达到共鸣极致 , 刘同后来每写出一篇文章 , 编辑组立马聚起来审稿 , 及时反馈 。一旦觉得不够感动 , 就得拿回去重写 。这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产品化操作 。翻开浩浩荡荡几百万书册的页面:“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你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 。 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 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你的爱人是什么样的人 , 你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 。 ”“这个世界没有两全之计 , 只有你更想要的是什么 。 你想自在 , 就要放弃挑战 。 你想前行 , 就要放弃停留 。 你想不被人笑 , 一辈子就只能活一个样子 。 ”先讲段子 , 后憋金句 。三言两句 , 简化人生 。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