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二 )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汪国真和他的粉丝1990年 , 汪迎来人生巅峰 。 《年轻》诗集系列 , 突破百万册 。 他的诗成为年轻人互赠箴言的首先礼物 , 成为通信时鼓励对方的真挚问候 , 成为学校男女们竞相传抄的恋人絮语 。那些通俗、易读 , 充满正能量、看似富含哲理的句子 , 深深打动一代青年的心 , 让他们领悟到了人生真谛 。 汪国真从此红遍华夏大地 , 甚至被讨论能否拿诺贝尔文学奖 。汪诗影响之大 , 令后世鸡汤从业者望尘莫及 。 多年来 , 读者就算没听过他的名字 , 也听过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更别提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 , 咱们大大都引用了他的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03.身为掀起中国抄诗热的作者 , 汪的“鸡汤诗”被很多学院派的人瞧不上 , 认为他矮化了诗歌 。 但不管怎么说 , 在那个物质稍显贫乏人们都还愿读诗的年代 , 汪诗滋养了一代人青年的心灵 , 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只是很可惜 , 这股抄诗热潮 , 两年后就被余秋雨老师摁在地上摩擦 。 余老师以一本《文化苦旅》大散文 , 让上到大学教授 , 下到贩夫走卒 , 都发出了厚重的历史喟叹 , 在民间和学院派之间实现了口碑双收 。然而 , 余老师到底是尽十年冷板凳之功 , 才掀起纸媒时代这一最后的阅读狂潮 。1992年 , 世道开始变了 。流行鸡汤 , 也不得不跟着变了 。那一年 , 俞敏洪英语培训班的学员越来越多 , 竞争对手分外警惕 。 老俞提着一桶浆糊去电线杆子贴广告 , 贴一张 , 人家撕一张 。 撕一张 , 俞敏洪贴一张 。 后来他再去 , 人家上来就给了他三刀 , 把他捅进了医院 。 为了解决此事 , 俞敏洪跑到当地派出所找人 , 请吃饭、请喝酒 , 又把自己喝到了病床上 。躺在医院里的俞老师肯定没想到 , 有朝一日 , 自己能把这段子熬成鸡汤 。1992年 , “资社之争”尘埃落定 , 国家轰轰烈烈地开上发展经济的快车道 。 那一年 , 上百万公务员下海 , 深圳搞出股票风波 , 老百姓一个个都坐不住了 。 历史所向 , 民心所向 , 连倒卖玉米都能发家 , 还读他妈哪门子诗啊?拿乐评人金兆钧的话讲:“中国人刚开始挣钱 , 我们的老百姓会在很长时期内 , 先追求钱 。 ”俞敏洪老师 , 踩在了时代的钱列线上 。80年代末 , 别人还在抄汪诗 , 俞老师就靠贴小广告招来了几百个学生 , 站在汽油桶上开课赚钱 。 1993年 , “新东方”成立 。 时至1995 , 学校发展到一万名学子 , 俞成了千万富翁 , 扛着一麻袋钞票给老师们发工资 。当年在中关村新东方总部报名处 , 人们可以看到一幅标语 , 上面写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 人生终将辉煌 。 ”同时 , 老俞蜕变成了一名鸡汤导师 。一个农村孩子 , 3次高考 , 进入北大 。 北大5年 , 成绩平平 , 患上肺痨留级 , 死活找不到女朋友 。 同学都出国了 , 他却留校任教 , 不怕丢脸贴广告 , 最终靠着一张张小广告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发家 , 这 , 简直就是逆袭标本 。对于历史转折中一个个本来唱着《一无所有》但突然间想要应有尽有的普通青年而言 , 由逆袭光环照射下的俞老师亲手煲出的鸡汤 , 那是相当对味 , 而且易于消化的 。从此 , 抛下诗歌和文化散文的中国人迎来了一种崭新的鸡汤熬法:励志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酷爱演讲的俞敏洪导师无论演讲 , 还是出书 , 俞的主题都紧扣个人奋斗、人生理想、创业成功、命运逆袭这一系列主流话题 。 单看书名 , 什么《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大河奔流的精神》 , 什么《从容一生》《永不言败》 , 都透着浓烈的鸡汤味 。再读读演讲金句 , 也令人为之一振:“每一条河流 , 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 , 但每一条河流 , 都有自己的梦想 , 那就是奔向大海 。 我们的生命 , 有时就像泥沙 , 慢慢沉淀下去 。 一旦你沉淀下去 , 也许你再也不用为前进努力 , 也就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 ”“不管现在是什么样 , 你都要有水的精神 , 不断地积蓄力量 , 冲破障碍 , 等到时机来临的时候 , 你就能奔腾入海 , 成就生命 。 ”除了列金句 , 讲故事也是煲汤不二法则 。 俞老师生命底子够厚 , 故事信手拈来 。 不管是考大学、追女神 , 还是贴广告、拼事业 , 一个段子反复洗稿 , 随时支撑他在各种场合不断讲出催人奋进、克服艰险的人生道理 。虽然俞敏洪家境其实没那么差 , 他出生到大学 , 吃了200多只鸡 , 老妈是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 虽然他三次考上北大并不是因为笨 , 而是因为要帮家里种地 , 耽误了学习 , 虽然他在北大时没那么差劲 , 词汇量高达7万多 , 读了600本名著 , 但这并不妨碍喝汤的青年忽略他的个人天赋和历史机遇 , 以为像老师一样勤奋、不怕苦、放下自卑 , 就能成功 。同样煲汤的 , 还有咱们的李开复老师 。李老师11岁去美国读书 , 22岁从哥大毕业 , 年纪轻轻拿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 , 被《商业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 在校开发出“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 , 击败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 之后在苹果任职 , 做到部门全球副总 , 后来加入微软 , 又一路升副总…这样的经历 , 简直成功范本 。在一个人人力求阶层突破、实现财富跃升、打破命运枷锁的时代 , 范本的故事、讲述方式 , 会迅速成为供一代青年吸食的励志鸦片 。 和俞不同的是 , 老李不搞演讲 , 人家发微博 。李老师接受采访时说:“把任何一条名言都归纳成心灵鸡汤 , 是相当不正确的 , 有些名人名言 , 可以让你领悟到新事物或者对你的前程有指导性 , 这两种我还会不断地发 。 你要把它叫鸡汤 , 那是你自己的决定 。 ”教育年轻人拳拳之心 , 一望可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