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为生命而战!这里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央视网消息: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的重症监护室里 , 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率突然升高到近130 , 情况非常危险 。 重症监护室里的医生董芳和同事们马上为患者抽血气检测、换上高流量吸氧机 , 一系列调整后 , 患者的心率终于恢复了正常 。
标题:【守护:为生命而战!这里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的突发状况在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在发生 。 在这里 , 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患者的病情充满了不确定性 , 但这里是抗疫一线 , 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 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和死神赛跑 , 他们冒着巨大风险 , 用生命佑护着生命 。
早上八点 , 重症监护室正在交接班 。 一早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周宁要完成一台床边手术 , 为一名危重症患者植入人工膜肺(ECMO) 。
守护:为生命而战!这里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图片

时间紧急 , 周宁和小分队成员正抓紧时间比对和掌握病人最近几天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 , 另一边 , 重症监护室里的手术准备已经开始了 。 ECMO相当于给患者植入一个人工心脏和肺脏 , 这个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仪器非常精密 , 必须要确保它万无一失地运转 。 即将被植入ECMO的患者是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的58岁男性 , 发热咳嗽已经11天 , 被送来重症监护室后 , 立即对他实施了气管插管 , 呼吸机辅助通气 , 几天过去了 , 情况不但没有明显改善 , 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
周宁和小分队其他成员在患者的床边迅速搭起了一个简易手术台 。 ECMO的植入是要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流到体外 , 经过膜肺氧合 , 再通过血泵将血液循环回体内 。 这个精细的生命外挂每分钟要达到2000-3000的转速 。 保证稳定的转速就要保证足够的氧气压力 , 然而此时全院所有的病房都需要用氧 , 在氧压不稳定的情况下 , 医生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致命的意外 。 手术开始了 , 周宁和小分队成员一边进行植入一边紧紧地盯着指标数据的波动 , 不敢有丝毫松懈 。
随着血液顺利流入管道 , 手术完成 , 生命通道连接成功 , 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改善 , 医生们不禁鼓起掌来 。
守护:为生命而战!这里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图片

另一边 , 今天是50岁的老程的幸运日 。 老程2月17日转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 , 当时情况危急 , 第二天就被植入了ECMO 。 因为医护人员及时干预和精心的护理 , 他的体征逐渐恢复了平稳 , 经过连续多天的指标监测 , 现在已经具备了脱离ECMO的条件 。
把ECMO脱掉你就解放了 , 就好了 。程先生 , 千万坚持一下 , 咱们争取五分钟内结束 。 老程虽然说不了话 , 但医生的安慰和嘱咐应该能够听到 。 这一天 , 老程脱机成功 , 周宁有些激动 , 他让老程看一看自己的情况 , 他对老程说:看见了吗 , 你活过来了!老程的眼里蓄着泪水 , 他的肺脏终于又可以自己工作了 。
守护:为生命而战!这里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图片

北京联盟注意到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 , 也在进行着一台紧张的手术 。
对于一些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来说 , 往往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 才有生存的希望 , 而这对于医生来说 , 也是一种感染风险极高的手术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气切小分队正准备为一位69岁的女性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
进行手术的医生们还得单独戴上正压头套和4层手套 。 正压头套的材质并不是完全透光的 , 多层防护措施使得医生的手术操作更加困难 , 而且气管切开时 , 患者气道的分泌物会迅速冲上来 , 对医生来说 , 这也是一个传染风险非常大的手术 。 而对于患者来说 , 气管切开术也是风险很大的手术 , 患者随时会有突发情况 , 所有的医生都必须严阵以待 。
守护:为生命而战!这里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图片

大约15分钟后 , 气切手术顺利完成 , 患者体征稳定 , 手术室里来自新疆、浙江、河南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
过去的几十天里 , 医护人员们坚守在重症监护室里 , 一层又一层的防护用具下 , 他们的工作强度比起以往大大增加 。 插管、穿刺 , 甚至是写医嘱 , 每个操作都变得非常困难 , 但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出现差错 。 正是这些稍显笨拙的白色身影 , 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 在重症监护室里 , 或许会有生命离开 , 但更多的生命迎来了新的春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