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天浩】疫情当下天眼查的“越界”


传播学者克罗斯曾将谣言公式进行了展开: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
疫情当下 , 举国上下合力抗疫 , 也更需要注重因谣言引发的次生灾害 。 如果套用上克罗斯公式 , 有“事件重要性”这个最大基数 , 谣言“杀伤力”可想而知 。
故:辟谣也成了互联网抗谣的第二战场:BAT的辟谣板块 , 使得谣言只能“以小时计”;“两微一抖”辟谣运动 , 同样功在一时 。
而纵观互联网诸多现象 , 一如银币有两面 , 在抗疫的辟谣中即有积极斗士 , 也有扯后腿者 。 这个有趣的现象 , 和“口罩现象”是同理 , 有人在借口罩贡献力量 , 就有人在用口罩在敛财 。
日前微信群里 , 有一个使用天眼查“查询中小企业详细信息”教程的视频流传 , 视频里以院士的“名字”作为示范 , 暗中“挑唆”含沙射影 , 并指向奋斗在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
“谣言止于智者”是一种理想情况 。 放在疫情当下实难普世 , 民众民智不齐 , 不乏吃瓜和“传讹者“ , 过度放大民众情绪或者扭曲“抗疫” , 暴露的一如“口罩现象” , 不过是借着热点蹭一波流量 , 圈一波VIP 。
有所为 , 有所不为 , 是企业的尺度 。 类似天眼查越界“辟谣” , 或许也是一种互联网在类似大疫当下的业界反思 。
“越界” , 不过是流量的“昙花一现”
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 , 可以说是“低头族”的福利:信息快速获取;也是一种“信息茧房” , 信息被喂食 , 而非出自刚需和选择性判断 。
越是全民抗疫关键时期 , 筛选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 , 其实考验的就是互联网平台的坚守 。
【【师天浩】疫情当下天眼查的“越界”】天眼查官方微博也积极参与了疫情相关的话题 , 自1月31日至今 , 至少发布了十条以上疫情相关的微博 , 旗下App里相关截图置于其中 , 难免有“蹭流量”之嫌 。
仅此 , 其实无伤大雅 。 而如果“越界” , 就是引发民众的“抗疫”关注点转移的不当 。
2月4日 , 该公司官微参与#饶毅建议武汉病毒所长辞职#话题(目前已被删) , 内容涉及抗疫前线成员的私生活等情况 。 而结果是 , 围绕武汉病毒所的许多新闻在后来都被证实为谣言 。 不久前 , 新浪微博的CEO @来去之间 就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发帖表示 , 这个(爆料)账号是假冒武汉病毒所的人员 , 其IP地址也是来自境外 。
2月5日 , 该官方微博上又发布了一条和李兰娟院士相关的微博 , 看起来是“辟谣” , 在配图中却放了一张特殊的图片 。 虽然 , “极光财经”发布的公号文章因为不属实已被删除 , 可这条微博截止笔者发稿时仍然存在 , 作为企业官方微博如此“行事” , 已经大大越界 。
【师天浩】疫情当下天眼查的“越界”
本文插图
微博截图
该公司很积极的参与着“疫情”相关的问题 , 2月4日李兰娟团队宣布实验结果 , 2月5日上午极光财经的文章发布 , 5日下午该公司官方微博就进行了跟进 , 可见对于热点的反馈很迅速 。
可在需要“辟谣”的方面 , 反应却似乎很迟钝 。
这些信息若在平时 , 不过喂食一些吃瓜爱好者 。 而在疫情当下 , 企业需要传递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滴滴案件时 , 平台发布嫌疑人画像 , 乃至悬赏 , 彼时已有“僭越”之谈 。
对天眼查或许同样如此 , 以“名人”新闻作为“引流”方式 , 通过疫情之外的周边关注点刺激网友来带动App热度和下载量 。 对一个平台而言 , 实则是构筑了眼球性的“疫情舆论场” , 吸引更多的吃瓜群众 。 既不利于前线的积极抗疫 , 也带偏了节奏 。
疫情谣言的恐慌情绪 , 和疫情周边的眼球舆论 , 或许短期引发次生灾害不一 , 长期论 , 均不是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理性举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