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代北京如何囤粮供粮


「清朝」清代北京如何囤粮供粮

南新仓中一座保存完好的粮仓 TAKEFOTO供图


「清朝」清代北京如何囤粮供粮

「清朝」清代北京如何囤粮供粮。南新仓是明清两代皇家仓库之一 TAKEFOTO供图

「清朝」清代北京如何囤粮供粮。▌刘永加

在古代 , 一旦发生疫情 , 受影响最大的便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 因此 , 存储粮食是历代帝王的重中之重 。

元代 , 北京开始作为都城 , 粮食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 到了清代 , 北京城人口众多 , 而且还有不少八旗官兵 , 粮食的供给自然是头等大事 , 更何况还会遇到灾害和疫情 。 那么 , 清代时 , 北京如何囤粮 , 在灾害时期又是如何供应粮食的呢?

清后期重开海运输送漕粮

清代北京粮食消费结构 , 以大米为主 , 小麦、杂粮为辅 。 据《钦定户部漕运全书》记载 , “八旗甲米 , 每季三色 , 按十成计算 , 粳米五成 , 稄米三成五分 , 粟米一成五分” 。 也就是说 , 如果甲米(朝臣及八旗的官粮)按十成算 , 粳米和稄米(大米)占百分之八十五 , 杂粮小米(粟米)仅占百分之十五 。

北京城的粮食供应 , “五城之内”由于主要依靠京通二仓(明清为了存储巨额的漕粮 , 京城和通州陆续建了很多粮仓 , 统称为京通二仓)的仓米流通 , 自然大米也占相当比例 。 不过 , 清代北京外城因为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 , 北京城对小麦的需求也不少 , 据《清高宗实录》载 , 乾隆年间“京师百万户 , 食麦者多 。 即市肆日售饼饵 , 亦取资麦面 , 自应多运多粜 , 以平市价” 。

不同的粮食构成 , 其来源也不一样 。 大米主要由漕运从南方来 , 小麦主要产地在豫鲁两省 , 小米则分本地与天津、河南、关东等地 , 本地货以京东郊区属县所产最多 。 杂粮则主要产在京畿地区 , 北京近畿一带所产的杂粮 , 一般集中在几个集镇 , 先由粮店收买 , 再派人持货样到京城的粮食市场交易 , 定妥后 , 雇驴及大车运粮到京交割 。

历史上 , 漕粮对北京城非常重要 。 北京城的发展与“南粮北调”密不可分 。 特别是自元朝以来 , 北京作为京师 , 漕运更是主要的粮食来源 。 到了明朝 , “漕粮岁入四百万石” , 成化年间 , 则“通计兑运、改运加耗入京、通两仓者 , 凡五百一十八万九千七百石” 。

清代同样依靠漕运 。 但是 , 随着运河里泥沙的淤积以及其他因素 , 漕运效果并不理想 ,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 北京还出现过粮荒 。

嘉庆以前北京的粮仓经常有数百万石储存 , 雍正八年京通二仓储粮甚至多至1400余万石 。 乾隆二十五年(1760)通州仓米可供八九年的支放 。 嘉庆时期 , 仓储就开始减少 。 道光年间甚至连一年的积储也没有 , 当年漕运一有延误 , 京师便无法支放官兵粮饷 。 从咸丰到同治 , 京、通两仓储粮最多4万石 , 有时少至数千石 。 咸丰八年有170万石漕运到通州 , 是数年以来最多的一次 , 亦仅敷户部支放 , 旗民生计问题仍无法解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