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起落落的萧红
起起落落的萧红萧红远没有林徽因那么幸运 , 爱她的几个人又都给她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 她又因病去世太早 , 年仅31岁 , 其文学才华还没来得及全面展示 , 她写的东西又过分沉重 , 主要表现北方农村底层人物的挣扎 , 不合那些世俗读者的胃口 , 所以 , 她的文学影响与文学地位一直是起起落落 , 很不稳定 。她的第一次引人注目 , 是在1934年 。 这一年她到上海结识了鲁迅 , 并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场》 , 该书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 鲁迅为之作序 , 给予热情鼓励 。 《生死场》出版后 , 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 好评如潮 ,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沉寂几年后 , 1940年萧红去了香港 , 这是她的第二次人生高潮 。 在此期间 , 她先是创作了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马伯乐》 , 但质量不高 , 影响不大 。 随后 , 她又发表了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 反响不俗 , 引起人们注意 。 不久 , 她最有影响也最具水平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问世 , 引起轰动 , 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在新时期的重新趋热 , 没有张爱玲那么来势汹汹 , 是一种慢热 , 其被高估的程度也没那么突出 。 与张爱玲作品的热销相比 , 萧红的作品不是热点 , 销量比较正常 , 读者群比较稳定 。 像林贤治主编的丛书《萧红十年作品集》 , 仅印了八千册 , 无法与张爱玲的动辄数十万印数相比 。 但萧红的传记很多 , 版本达数十种 , 质量高低不一 。 比较有名的传记如骆宾基的《萧红小传》、汉学家葛浩文的《萧红评传》、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等 。 这些传记对萧红的文学成就评价都很高 , 有的也不无溢美之词 , 说她是“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 她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她是“鲁迅以后的第二个伟大作家” , “其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 , 我以为是唯一的” 等等 , 这就有些拔高了 。 尤其是电影《黄金时代》的播出 , 进一步把萧红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地位推向新的高度 。的确 , 萧红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 , 对生活观察很独到 , 对人性中恶与丑陋的暴露 , 以及对男权社会暴力的揭示比较深刻 。 但是 , 毕竟萧红只活了31岁 , 其文学生涯很短 , 作品有影响的也只有《呼兰河传》与《生死场》 , 即便是这两部书 , 也存在着人物形象模糊、情节松散和语言生涩的缺陷 , 当今读者也不多 。 而且 , 萧红因为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 , 是凭着天赋和本能写作的 , 也正因为此 , 她的作品参差不齐 , 好作品特别好很独特 , 而另一些作品又明显很弱很不成熟 。 王彬彬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文认为 , 在“左翼作家”普遍边缘化的当下 , 萧红作为唯一的例外 , 受到的热烈推崇和极度赞美 , “实在是有几分荒谬” 。 如果说张爱玲的高估市场主要在民间 , 萧红的被高估则主要局限于评论家层面 , 各有千秋 。 总之 , 萧红是个富有文学才华但还难称“伟大”的作家 , 其文学成就与地位不可过分高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