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效应
冒泡效应 , 也称读不准效应 。读不准效应 , 是指读帖者冒泡前后对同一ID所写之帖的整体感受判若云泥 。 无论你潜水多久 , 都不可能取代冒泡的经历 。 是否冒泡 , 决定了你对一个ID的终极判断 。 同样是一双眼睛读帖 , 读的也同样是一群ID所写之帖 , 冒泡之后的阅读感受与潜水时期的阅读感受截然不同 。 冒泡效应堪称楼际叉格斗争的理论结晶 , 其学术价值相当于读帖领域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我们不可能在潜水时期就同一ID给出与冒泡时期绝对相同的价值判断 。设C为任意读帖者就某一ID所给出的技术性评估得分 , α为该读帖者参与楼际叉格斗争的深度 , β为读帖者参与楼际叉格斗争的广度 , θ为读帖者对ID的叉格感情 , E为ID的人气参量 , 则冒泡效应的严格数学表述为:C=θ/(α+β+p)上式表征 , 当ID的人气参量一定时 ,ID技术性得分与读帖者的叉格感情正相关 , 与读帖者的叉格斗争参与深度与广度之和负相关 。 评价者越久经猫战沙场 , 你就越没戏 。 当α+β=0时 , 即意味着读帖者尚未冒泡 , 一次点赞或点踩都还没有实施过 , 此时C=θ/p 。谨以酱油诗一首结束此论文:起初他们吐槽麻将帖 ,我没有冒泡 ,因为我不打麻将 。后来他们吐槽酒帖 ,我也没有冒泡 ,因为我只喝可乐 。最后他们连可乐帖也不放过 ,但这时已没有人起来为我说话了 。
推荐阅读
- [微陈列]酸葡萄效应
- 支付金融8:朋友借钱,没有借条可以起诉吗?借钱不还的有效应对方法
- 杭州:消费券显现“乘数效应” 杭州六天带动消费近十亿元
- 『沈阳』沈阳那些因为避邻效应至今没能建成的基础建设工程?都还记得吗
- 疫情下美英首脑支持率反创新高,这是聚旗效应
- 3.心理学效应与生活(6一2)暗示效应
- 没想到,缺一亿个安全套
- 3.心理学效应与生活(6一1)暗示效应
- 3.心理学效应与生活(5一7)阿伦森效应
- 文理相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