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地还是灌作物?水肥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浇地还是灌作物?水肥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现代农业中浇地还是应该灌作物?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 , 收多收少在于肥 ” 。 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子 , 也是当前可供调控的两大技术因子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 , 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 , 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 , 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 , 西周时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 , 如《诗经 , 小雅?白华》中就记载有“泥池北流 , 浸彼稻田” 。 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兴建的灌溉工程 , 当时号称灌田4万顷 , 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最早的基本经济区 , 于是“秦以富强 , 卒并诸侯 。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 , 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又名《农田水利约束》) , 这是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的农田水利法令 , 同时还设立全国各路主管农田水利的宫史 , 使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传承 ,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 。 给我们留下了一种资源“水浇地” , 还有一种农事劳作“浇地” 。 我们的浇地方式也有大水漫灌发展到了“现代农业相一致的灌溉技术” 。按照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荐应用的节水灌溉型式主要有以下11类: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喷、滴灌、膜上灌和膜下灌、控制灌溉、坐水种、平整土地和改造沟畦 、科学灌溉与节水管理 、农业节水措施。其他10种灌溉方式我们先不谈 , 单独谈谈滴灌 。 那么滴灌现在还是到底真的应该是浇地还是浇庄稼呢?我认为浇庄稼 , 为什么呢?下面看看我的分析!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 , 也是养分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 。浇地还是灌作物?水肥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 , 也是养分和水分在作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 , 它在土壤中能固定植物 , 保证植物正常受光和生长 , 并能作为养分的储藏库 。 根部可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矿物质 , 也可以吸收被土粒吸附着的矿物质 。 根部吸收矿物质主要是根尖 , 其中根毛区吸收离子最活跃 , 根毛的存在使根部与土壤环境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 。根系吸收溶液中的矿物质主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一、离子吸附在根系细胞表面、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 , 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二、离子进入根系内部 , 吸附在质膜表面的离子经过主动吸收、被动吸收或者胞饮作用等到达质膜内 。 根也可以利用土壤胶体颗粒表面的吸附态离子 , 根对吸附态离子的利用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通过土壤溶液进行交换 , 另一种是直接交换或者接触交换 。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个途径: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根系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 所截获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的土壤容积中的养分 , 截获量与根表面积和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有关);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影响下 , 土体养分向根表的迁移 。 迁移方式有两种:一、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的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 , 此种压力差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二、扩散: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获得的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候 , 随着根系不断的吸收 , 根系周围有效养分浓度明显降低 , 并在根表垂直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梯度 , 从而引起土体的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综上 , 简单的将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归纳为三个词:遇到(截获)、带到(质流)和要到(扩散) 。 而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温度、通气性、光(主要影响蒸腾作用)、养分浓度、酸碱性、离子间相互作用 , 这些因素均于灌溉和施肥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因此 , 我们浇地的水和肥料只有到了根系附近作物才能吸收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在农作物对水、肥的实际需求上 , 来使用毛管上的灌水器和低压管道系统 , 把作物需要的溶液逐渐、均匀的滴入至农作物的根区部 。 滴灌水分由灌水器直接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 , 在作物根区形成一个椭球形或球形湿润体 。 虽然灌水次数多 , 但仅湿润根区土壤 , 湿润深度较浅 , 而作物行间土壤相对保持干燥 , 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干湿”介面特征 。 因此 , 滴灌条件下根区表层(0~30 cm) 土壤含水量较高 , 与沟灌相比 , 大量有效水集中在根部 。 由于滴灌随水施肥的特点 , 养分也集中分布在由滴水形成的湿润体内 , 在土深50 cm 以下养分含量显著降低 。 另外 , 与普通沟灌相比 , 其独特的水肥供应方式和灌溉量使作物的整个养分吸收过程和运移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 因此 , 与普通沟灌相比 , 滴灌水肥一体化在土壤温度、水肥分布以及盐分运移等方面均明显不同 , 浅层水肥供应及膜间盐分聚集加剧了作物根系贴近地表分布生长 , 限制了作物根系的下扎 , 并且使其朝滴灌带和膜内侧方向密集分布 , 呈极不对称的“马尾巴型 ” 。因此 , 滴灌的作物根系分布区域不是按照整个土壤耕层均匀分布的 , 而是集中的某些特殊部位的 。 比如 , 1膜1管2行30+90cm模式种植的玉米 , 玉米根系就分布在滴灌左右30-35cm内的区域内 。 换句话说 , 玉米宽行的1/2耕地没有根系 , 如果这个时候灌溉和施肥的意义何在呢?所以 , 现代农业中我们应该是浇作物 , 不在是浇地 。 浇地只是一种文化和一种叫法了;千万不要干真正浇地而不重视作物的事情 。 具体怎么做呢?我做了一首打油诗 :挖挖根拍照片 , 看看水咋回事 。 再看根怎么长 , 定饭量做食谱 。 渴一渴饿一饿 , 少喝点别喝多 。 怎么吃更营养 , 回头看改一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