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人类和病毒的战争( 二 )


【「动物」人类和病毒的战争】而像病毒这样的微生物需要在宿主个体间不停地传播才能生存下来 。 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 比如像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这些急性致命性的病毒 , 感染者要么死亡 , 要么获得免疫 , 如果种群规模小 , 它们很快就会没有宿主可以感染 , 只能在人群中消失 。
拿骨髓灰质炎病毒来说 , 就需要有一个至少25万人口规模的社区才能维系 , 在当时的情况下 , 它很难长久在人群中立足 。 相对而言 , 一些能够伴随宿主许多年的病毒 , 像艾滋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情况要灵活一些 , 但是如果种群规模过小 , 当被感染者死亡之后 , 这种病毒在人群中消失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 。
种族瓶颈使得人类祖先的微生物库出现了大幅消减 , 很多种类的病毒就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在人群消失了 。
我们前面说过 , 当微生物库种类丰富的时候 , 共同祖先们逐渐进化出了应对它们的免疫机制 , 现在微生物库消减了 , 就好像敌人逐渐减少和消失了 , 原先强大的免疫力也就逐渐退化了 。 这也符合“用进废退”的原理 。
而那些依然生活在森林里黑猩猩们 , 一些微生物库却在他们身上保存了下来 。 如果免疫力已经退化的人类接触到他们身上的病毒 , 就很容易得病了 。 除了人类和动物之间 , 人类不同民族之间隔离太久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 就比如蒙古人西征的时候 , 曾引发黑死病在欧洲蔓延;欧洲人进入美洲后 , 病毒又造成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 。
当然 , 凡事都有两面 。 当孱弱的人类遇上强势的病毒 ,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 , 我们人类今天之所以那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扰 , 这还是几百万年进化惹的祸 。 所幸的是 , 进化虽然让我们丢失了部分重要的免疫力 , 却也赋予了我们无比发达的大脑 , 去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对抗病毒 。
二、驱魔
1928年 , 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发现 , 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 , 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 但他没能实现将其提纯用于临床治疗病人 , 只是在第二年将研究成果发表成论文 。 又过了10年 , 德国化学家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 , 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 , 在独具慧眼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赞助下 , 1940年冬 , 钱恩终于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 。 在他之后 , 澳大利亚药理学家弗洛里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 , 生产出首批医用青霉素 。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 , 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 。
在青霉素发现之前 , 细菌感染曾导致人类大规模传染病的发生 , 比如霍乱、鼠疫等 。 被欧洲人称为“黑死病”的鼠疫 , 在14世纪随着游牧民族传入欧洲 , 几乎断送了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薄伽丘写的《十日谈》就是瘟疫题材的巨著 , 他描写了病人怎样突然跌倒在大街 , 或者凄惨的在自己的家中咽气 。 旅行者们见到的是荒芜的田园无人耕耘 , 洞开的酒窖无人问津 , 无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闲逛 , 当地的居民却无影无踪 。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抗菌素)被认为是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个武器 , 结束了细菌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 。 甚至有人认为 , 抗生素的发现延长了人类寿命20年 。
但是 , 人们也发现 , 抗生素并不能对付所有的传染病 。 这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了细菌和病毒的区别 。
简单地说 , 细菌尚属于我们可以理解的单细胞生物 , 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生物功能,而且有细胞壁;而病毒比细菌还要小得多 , 已经小到了没有了细胞结构 , 它只不过是一段遗传物质 , 包裹了一个蛋白质外壳而已 , 它甚至就不像一种生物 , 而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奇特的物质形式 。
细菌让我们生病 , 主要源于它分泌的毒素 , 可导致我们产生发热等全身反应 。 而病毒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 , 所以病毒自身没有生理功能 。 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 , 便脱去蛋白质外套 , 它的遗传物质侵入宿主细胞内 , 借助宿主细胞的复制系统 , 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出新的病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