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95后的在线抗疫:每天出10万字报告,已协助救治1299人( 二 )


这是她第一次做"线上志愿者" 。 一次次电话回访 , 好像瞬间把她和队友一下拉进了武汉疫区现场 , 一次次地体验当地人所经历的焦虑与痛苦 , "身体上我们是远离疫区一线的 , 但我的内心世界就在一线" , 张皓敏说 。
由于线上求助要核实 , 一个求助被确认之前 , 求助者可能要接四五个电话 。 在一些求助者看来 , 光打电话也不能解决问题 , 有时还和志愿者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 。
张皓敏团队里的志愿者甚至也怀疑过线上志愿者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 , 队员情绪受到干扰 , 团队军心也会有一点动摇 。
"如果谁都这么想 , 团队就立马散了" , 张皓敏对南都采访人员说 , 他们请来了一线志愿者线上分享武汉的真实情况 , 告诉队员们前线的情况 , 为什么社区托底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 困难到底是哪些问题造成 。 获悉这些 , 大家开始对线上志愿者工作的困难有了心理准备 。
截至2月18日 , "雷火"救援团队已收集求助信息2397条 , 协助救治1299人 。 "如果没有大家的信息 , 有些人就得不到帮助" , 张皓敏每天晚上整理汇总数据的意义 , 也在于告诉团队伙伴们 , 救助率的数字在上升 , 大家的电话打得有价值 。 她偶尔闲下来在群里分享这些好消息 , 鼓励大家 。
发挥互联网的力量
经朋友介绍 ,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郭航也加入到了"雷火志愿者" , 重视理论研究的她发起了"学术动态"小组 , 进行疫情相关的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学术观点整合与分析 。
"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 , 人们在遭受着苦难 , 理论研究虽不能立即帮到什么 , 但能让我们经历的苦难拥有意义 。 "郭航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学习传播学的她一直想进行疫情之下的社会研究 , 而"雷火"团队正与她志向相投 。
"面对疫情 , 除了捐款 , 我还能做些什么?"这是郭航最初的困惑 , 而她逐渐在"雷火"团队认识到 , 虽然理论研究只是"后方抗疫" , 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贡献力量同样是对内心的慰藉 。 在郭航看来 , 自己选择志愿者工作 , 也源于心中的社会责任感 , 志愿者如同一座桥梁 , 将在家中的她与社会相关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