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二 )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呼和浩特/图虫 然而 , 老艺术家也没有想到 , 历史上呼和浩特反而曾和山西亲如一家 。 在蒙古语里 , 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之城” 。 据说明朝后期 , 蒙古族首领俺答汗 , 在大青山下选址仿照元朝大都建造了一座城 。 而青黑色在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眼中代表着王气与权威 , 所以给取了“青色之城”这个霸气的名字 。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明朝和蒙古的边境 ,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 。 附近的晋商们看中了商机 , 小规模地在呼和浩特附近与后金、蒙古人等进行铁器、茶叶与马匹等交易 。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晋商在呼和浩特活动/视频截图 清朝初期 , 呼和浩特被纳入大山西的军政管辖范围 。 由于信誉良好 , 晋商的跨境贸易还得到了政府特许 , 从此呼和浩特成为中原对外蒙、新疆等地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 当时最大的商号大盛魁 , 随着清军征讨外蒙在沿路做生意 。 分庄遍布内外蒙古 , 员工多达六千余人 , 拥有骆驼两万匹 , 在俄蒙贸易中一手遮天 。 清朝中叶之后 , 除了晋商奔波在山西及内蒙之间 , 还有大量的山西平民为了讨生活来到了呼和浩特一带的蒙地 。 这场人口大迁徙持续了超过两个世纪 , 史称“走西口” 。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走西口/Youtube 当时因为中原人口爆炸增长、地少人多 , 在黄土高原上耕种的百姓经常颗粒无收 。 民谣里就唱到 , “河曲保德州 , 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 , 女人挖苦菜 。 ”于是在清政府开放蒙地后 , 大批农民举家迁徙到关外 。 进入呼和浩特周边蒙地的移民中 , 除了农民、放牧人、手工艺人外 , 当然还有具有冒险精神又吃苦耐劳的晋商 。 比如后来建了乔家大院的乔贵发 , 他刚到草原时 , 是个给别人拉骆驼的苦力 , 后来才当上了小贩 。 曹家大院的历史中也提到 , 家族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到关外卖砂锅的 。 现在包括内蒙在内 , 许多西北地区的人都会唱山西民歌《走西口》 。 一句“哥哥你走西口 ,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 , 盼你也要白了头 。 ” , 反映出当时商人走西口一趟 , 可能要数月数年才能回到老家 。 随着山西人的增多 , 呼和浩特旧城中许多地名都带有山西印记 , 比如因为山西宁武人聚居在一条巷子附近 , 那里就叫宁武街 。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视频截图 通过走西口 , 晋语成为呼和浩特以及内蒙古西部一大片地区的方言 。 只不过在民国时期 , 内蒙中部脱离了山西管辖 , 同根的语言纽带也渐渐被遗忘 。 在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里 , 在大同的女主角为了吃呼和浩特的烧麦而跑了两百公里 。 去过呼市的山西人 , 偶尔也会惦记着外省老乡 。 鄂尔多斯 , 用钱堆起来的城市 除了呼和浩特 , 会说晋语的还有附近的鄂尔多斯 。 鄂尔多斯一词本身就是某种夸耀 , 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 和这个华丽的名字一样 , 老艺术家发现这里已经没有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 只有高楼大厦、不时呼啸而过的名车 。 不仅外貌富裕 , 鄂尔多斯还是“中国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鄂尔多斯CBD/图虫 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的数字看 , 2017年鄂尔多斯人均GDP就突破两万美金 , 不只远远抛离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 , 甚至比上海、北京还高 。 据说当地每十五人就有一位千万富翁 , 钟点工阿姨开的都是丰田越野车 。 鄂尔多斯人用“羊煤土气”形容他们的生财之道 。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鄂市七成土地之下都是煤炭 , 还有稀土高岭土、天然气等的储量也都排在全国前列 。 羊绒制品产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深入人心 。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

△鄂尔多斯的羊群/图虫 随便挖一挖都能挖出钱的黄金地段 , 还赶上了中国高速城市化的二十年 。 鄂尔多斯才刚刚开始装电话 , 普及摩托车 , 摇身一变成为沙漠拔地而起的新城 , 迎来了各大公司、国际品牌、奢侈品进驻 , 高档写字楼、宾馆遍地开花 。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率领铁骑经过这里的时候 , 可能也没想到数百年后 , 这里的子民停止放牧、耕作 , 而是在原来的土地上开发煤炭 。 当地农牧民们卖掉自家的地 , 就能获得几百万的土地款 , 迁入一两百平方的公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