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老北京的冰嬉和冰床( 二 )

《日下旧闻考》中说:“太液池冬月陈冰嬉 , 习劳行赏 , 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 。 ”清末学者夏仁虎《清宫词》中有诗咏其事:“冰鞋队在液池西 , 长至才过集健儿 。 鞠蹴分棚旗八色 , 庆宵楼上看冰嬉 。 ”诗后注释说:“冰鞋队 , 以长至(按:即冬至)后于太液池作冰球诸戏 , 名曰冰嬉 。 盖集八旗及内府之健儿充之 , 平日亦有钱粮 。 冰嬉日 , 帝奉太后及后妃宫眷 , 御庆宵楼观之 。 ”庆宵楼在琼华岛南半山之上 , 永安寺寺墙之西 。 即乾隆皇帝“每逢腊日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也” 。 诗中的“鞠蹴” , 即乾隆《冰嬉赋》中的“革戏” 。

可见 , 冰嬉乃是清朝历年的冬季“保留节目” , 从清初一直到清末 , 或许后来中断过 , 到了光绪中叶 , 慈禧太后命神机营选拔旗兵练习滑冰技艺 , 组成专业“冰鞋队” 。 表演时 , 预先在冰面上用石灰摆成“万字不到头”图案或“天下太平”字样 。 冰鞋队员手持五色彩旗鱼贯而行 , 组成各种队列和花样 。 清末官员寿森写有追记宫中见闻《望江南》百首 , 其中一首是写慈禧观看冰嬉的:“前朝忆 , 西海阅冰嬉 。 万字回环旗五色 , 成行结队去如飞 , 天下太平时 。 ”西海 , 即位于宫苑之西的三海 。

皇家有专业的“冰嬉队” , 民间也有业余的冰嬉爱好者 。 在有皇帝的年代 , 北海为皇家禁苑 , 百姓滑冰多在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和外护城河 。 辛亥以后 , 老百姓才可以到北海的冰面滑冰 。 石继昌在《春明旧事》中说 , 三四十年代 , 北海冰场上常有一银须清瘦老人 , 神态悠闲地滑行冰上 , 现在还能在老照片中找见这位老人滑冰的身影 。 此老名叫吴桐轩 , 是当年参加过为慈禧表演冰嬉的万字队冰鞋队员 。


【冰嬉】老北京的冰嬉和冰床

英国版画中的清代冰车 。

太后、皇帝坐冰床

对于不会穿滑冰鞋冰嬉的人来说 , 乘坐冰床也不失为一乐事 。

冰床 , 又称凌床 , 凌 , 就是冰 , 此外还有拖床、拕床之称 。 据宋代人江休复(1005—1060)所著的《江邻几杂志》说 , 冰床本是河北雄县霸县一带拖运芦苇的工具——冬季 , 将岸边割下的芦苇码放在冰床上 , 在冰面上拖拽而行 , 自然省许多力 。 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提到过凌床:“信安沧景之间 , 挽车者衣韦袴 , 冬月作小坐床 , 冰上拽之 , 谓之凌床 。 ”韦袴 , 即皮裤 , 冬天穿之以御寒 。 “信安沧景” , 即今天的河北沧州一带 。 元大都时期 , 京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 , 每到雨季来临 , 需要用大量芦苇苫盖 , 以防被雨冲毁 。 文明门外 , 即有堆放大量芦苇的园场 。 凌床 , 大概是元代随芦苇进入北京地区的吧 。

据《春明旧事》:“冰床以木为之 , 长方形 , 无栏杆 , 长约五尺 , 宽三尺余 , 可乘三四人 。 床腿嵌铁条” 。 冰床主人“在前牵绳急行数步” , 待冰床滑行起来 , 便跃坐在床沿上 , 任冰床借助惯性滑行 。 “乘者如置身水晶宫 , 目爽神怡” , 就忘记寒冷了 。

《燕京岁时记》转引清初人魏坤所著《倚晴阁杂抄》记载:“闻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 , 携都篮酒具 , 铺氍毹其上 , 轰饮冰凌中 , 亦足乐也 。 ”都篮 , 是用来盛茶具或酒具的提篮;氍毹 , 即毡子、毯子之属 。 可见在明代 , 乘冰床把酒兜风已成时髦的娱乐方式 。

清代西苑太液池的冰面上也有冰床 , 当然是给皇帝坐的 。 无论干什么都喜欢吟诗一首的乾隆皇帝 , 就作过不止一首坐冰床的诗 。 其中《蜡日坐冰床渡太液池志兴》是这样写的:“破腊风光日日新 , 曲池凝玉净无尘 。 不知待渡霜花冷 , 暖坐冰床过玉津 。 ”“太液行人步玉花 , 金鼇遥望锁烟霞 。 胜游不数琼华岛 , 爱听寒林噪暮鸦 。 ”——在冰上欣赏太液风光 , 较比登临琼华岛又有一番乐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