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遗恨:落魄愤青骆宾王

初唐的唐睿宗光宅元年 , 实质上已是武则天执掌朝政 。 因此 , 有史家也把光宅元年称作武周元年 。 这一年 , 南中国的扬州地区爆发了一场声势不小的兵变 。 这次兵变 , 以大唐旧臣柳州刺史李敬业为首 , 暗中打着前太子李贤的旗号 , 联络纠集一大帮失意朝臣和在野官员、以及部分李姓诸王为主要力量 , 聚兵十余万;以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帝)借以勤王的名义一一即匡扶中宗李显回朝主政为由而起 。 兵变主要发起人 , 除李敬业兄弟之外如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司直杜求仁等人 , 原是前太子李贤的春宫幕宾 。 但其实当时李贤早已被武则天秘密赐死 。 他们不过想借李贤的名义招集前太子周围原来的力量 。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两个人 , 是朝廷原监察卸史魏思温以及原长安主薄骆宾王 。 这二位原是因故被贬的朝臣 , 才华盖世却未被重用 , 故对当局和武氏心怀不满 。 扬州兵变的主事者李敬业兄弟及其他人均为有勇无谋之辈 , 而魏思温和骆宾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谋 。 他们的第一招颇值得肯定:以前太子李贤的名义借尸还魂 , 十分符合古中国封建时代的意识流 。 此举 , 先从伦理秩序入手反将武氏一君 , 把她暗中残害皇嗣的阴谋公诸天下 , 以获得舆论主动权;还能得到李氏地方诸王拥护 。 魏思温、骆宾王等人别出心裁 , 找来一个与李贤长相酷似的人 , 在扬州坐阵鼓舞人心;开局便收到不错效果 , 迅速聚兵十数万 。 如果胸无大略 , 开局不可能如此顺利 。 但很不幸 , 他们仅是大略而已 。 从兵变迅速失败的结果来看 , 他们的行动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 , 也没有十分明确的主攻目标 , 更没有坚实可靠的政治基础 。 扬州兵变 , 似如初唐一帮高干子弟中稍具智谋和军事力量的失意愤青 , 因对当局危及自身的做法不满而匆匆进行的一次无奈反击和抵抗行动;在中国历史和当朝历史上 , 都没有引起太大波澜 。 唯一被后世垂青的 , 倒是彰显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盖世才华的文章:讨武檄文 。 骆宾王文笔好的没法说 。 开篇的伪临朝武氏者 , 性非和顺 , 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 , 曾以更衣入侍;先从宗法和门第角度给予武氏定论为:伪 。 这一招从正统意识流根源上切中武氏弄权的要害 。 隋唐时期 , 政坛和文坛依然秉承魏晋时代沿袭而来的十分浓厚的门阀风气 。 骆宾王以门第出身做为攻击武氏的突破口 , 十分有眼光;开局便获得很好的人气和点击率 。 接着 , 骆宾五以简练泼辣的笔锋 , 又从武氏的阅历和资质角度给予无情揭露和抨击:即武媚娘与太宗、高宗父子有悖伦理秩序的姻缘关系 。 同时 , 骆宾王又把武氏入宫以来毒杀后宫妃嫔、谋害异己朝臣、屠杀李姓宗室亲王、暗害嫡系皇嗣等等诸多丑行公诸于世 。 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说武氏窥视、图谋大唐神器已久 , 号召正义臣民共同诛之 。 檄文第二部分 , 着重说明此次行动的宗旨:拥立中宗李显主政 , 匡复李唐江山 。 顺便介绍主帅李敬业起事的志向和目的:感于李氏先君之恩 , 清妖除奸 , 安定社稷 。 扬州兵变的主帅李敬业 , 初唐英国公李绩之孙 , 父早亡 , 袭祖父李绩英国公爵位 。 李绩 , 古字勣;又名李世绩、字懋功;即隋末瓦岗寨起义将领、老英雄徐懋功 , 被民间误传为徐茂公 。 后来 , 他与瓦岗寨首领李密归降秦王李世民 。 李绩在大唐建国之际功勋卓著 , 被唐太祖李渊赐国姓李 , 封爵英国公 。 故徐绩徐懋功 , 亦称李绩李懋功 。 李绩又是太宗、高宗父子临死之前的托孤重臣 , 并在后来高宗为武氏立后之时 , 给予重要支持 。 故而 , 李绩李敬业祖孙二人的名望和威望 , 在初唐军方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李敬业与前太子李贤私交颇深 。 骆宾王聪明绝顶 , 自然会在檄文中加以发挥 。 檄文的末尾 , 骆宾王以华丽出众的文采 , 紧抓李唐危矣的情绪要害 ,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分析起兵勤王的大义之举和有利形势 , 号召李氏地方诸王和朝廷忠义之臣 , 以及地方明理正义官民起来 , 共同清除武氏妖孽 , 挽救大唐江山社稷 。 整篇檄文 , 气势磅礴而有力 , 情志雄伟而豪迈 , 语言工整而流畅;足以振士气、扬军威 。 但就是骆宾王竭尽全力、使出吃奶劲儿为李敬业写下的这篇名垂青史的檄文 , 武则天读完虽然情不自禁连声赞叹 , 大骂宰相裴琰耽误人才;但接着她只是微微一笑 , 迅速调兵点将;不到两个月就平息此乱 。 看来 , 文学家的笔墨艺术和政治家的实干艺术以其功用而论 , 实为天壤之别 , 不可同日而语 。 前面说过 , 李魏骆的扬州兵变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 , 即是此意 。 武则天执政 , 颇具自由平等思想的特质 。 她一直着力打击腐朽官僚和李氏皇族利益裙带 , 选拔任用庶族青年才俊;除蔽革新重视文化建设;为大唐文明创建扎实局面 , 颇深得人心;史称贞观遗风 。 武氏天资聪颖 , 城府深沉;个性坚强 , 灵活多变 。 其治理驾驭之术 , 岂是一帮愤青可比?尽管他们个个还都是时代豪杰英俊 , 且才华盖世;亦不过如此而已 。 骆宾王攻击武氏所遵循的思想意识 , 正是礼教宣扬的所谓正统观念;岂不知武氏执政以来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深得人心 。 因此 , 逆时代潮流而动 , 才是李魏骆扬州失败的主要根源;它的起因和结果可以见证一个真理:人类追求自由的文明潮流 , 从古至今均势不可当 。 扬州兵变平息之后 , 一代才子骆宾王失踪 。  唐都浪子《诗解大唐》:略论骆宾王的愤青情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