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科技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中国古代 , 有关瘟疫灾害的记载 , 有时只是煌煌史册里的寥寥几笔 。 但是其爆发的频繁程度与破坏力 , 远超水旱灾害甚至战争 。 史料里的简单记录背后 , 常是生命财产触目惊心的伤亡 。 比如在号称“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 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背后 , 就是频发的大规模瘟疫 。 从东汉灵帝年间至西晋武帝年间 , 中国爆发大规模瘟疫二十次以上 。 以至于三国里人口最多 , 经济最强大的魏国 , 竟是“人众之损 , 万有一存” 。 其“十州之地”的人口 , 竟“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 甚至就在三国时代结束前夜的西晋咸宁元年(276) , 西晋还爆发了大规模瘟疫 , 仅都城洛阳一地 , 死亡就在十万人以上 。 如果说三国的瘟疫 , 还有乱世的“外因” , 那么在宋明清的太平年代里 , 瘟疫也同样并不遥远:北宋的168年里 , 就爆发了大规模瘟疫59次 , 南宋仅都城临安一地 , 152年里就爆发了15次大瘟疫 。 明朝从朱元璋称帝至崇祯殉难的277年里 , 共爆发大规模瘟疫75次 , 甚至还有一年爆发多次瘟疫的惨状 。 清朝从入关至鸦片战争爆发的196年里 , 有78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 。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可以说 , 对瘟疫的应对 , 特别是对疫情的控制 , 对于中国历代王朝执政者来说 , 都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 。 面对这样的考验 , 哪怕在科技医疗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 中国古人们也顽强摸索出了一些常规方法 , 力争将每次疫情的死亡率 , 都降到最低点 。 首先一个重要的疫情控制思路 , 就是切断传染源 。 在医疗条件落后的中国古代 , 许多惨痛的瘟疫悲剧 , 都是由于对传染源的防护不利造成 。 于是经历了多次教训后 , “切断传染源”就成了每次“大疫”时 , 执政者们的重要动作 。 比如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 , 就是因为雨季时上游水源被污染造成 。 由于“污染源”无法被切断 , 导致疫情每年反反复复 。 直到新任知州刘彝采取果断措施 , 以“雨污分离”的思路重建当地的城市水渠 , 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 , 确保污水绕开城市生活区 , 肆虐当地多年的瘟疫 , 才终于消停下来 。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而对于明末清初时持续不断的天花瘟疫 , 清王朝从入关以前 , 就是高度紧张 。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 , 清王朝就设立了“查痘官” , 只要发现“出痘”的病例 , 立刻采取隔离措施 。 一切瞒报谎报行为 , 都要“论以死罪” 。 与“切断传染源”相关的 , 还有对疫区以及患病者的隔离措施 。 古代人员流动 , 没有现代这样密集 。 之所以战乱时往往伴随着“大疫” , 也与战乱时期难民增加 , 人口流动频繁有关 。 所以放在古代太平年代 , 只要疫情爆发 , “疫区隔离”也是重中之重 。 清代的法律就规定 , 只要发现天花患者 , 就必须将其隔离 , 令其在离城二十里处居住 。 海外来华的船只 , 也要严格排查“出痘者” , 杜绝一切输入通道 。 疫区的卫生防疫 , 也同样十分重要 。 比如明末学者谢肇淛 , 就曾怒揭晚明瘟疫频发的原因:就是因为城市卫生条件太差 。 特别是天子脚下的北京城 , 长期管理混乱 , 以至于“市上又多粪秽” , 所以“故疟疾瘟疫 , 相仍不绝” 。 北京百姓躲避瘟疫的好办法?那也只是“唯静坐简出” , 也就是躲在家里不出门 。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当然 , 单纯的躲并不是办法 , 疫区的卫生清洁 , 才更加重要 。 除了明末这类行政混乱的年代外 , 大多数时候 , 历代王朝也对此极为重视 。 明朝景泰五年的四川瘟疫 , 当地巡抚就下令分片划定十几个灾民安置区域 , 每天清理卫生 , 终于“活数万人” 。 而早在宋代时 , 就有了“避疫”制度 , 即将疫区里的民众 , 迁移到特定地方安置 。 比如宋真宗年间的河北瘟疫发生时 , 宋王朝就下令将当地百姓南迁“避疫” , 并由医官院提供药品与粮食 。 医疗指导更是必须 。 比如洪州瘟疫时 , 知州刘彝除了切断传染源外 , 还特意印发了医疗手册《正俗方》 。 3700多个平日招摇撞骗的巫医 , 被他抓来集中读这书 , 不肯改邪归正的一律严惩 。 清代几次大瘟疫里 , 清王朝也组织人力物力 , 印发《温热暑疫全书》等医疗手册 , 分发各地官员百姓 , 起到很好的救灾效果 。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