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黄连口服液事件的思考

近日 , 新华社“新华视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率先 , 文汇报、中青报等媒体紧随其后 , 以“有药了!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状病毒!”“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为标题或关键词 , 广泛报道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结果 。 在举国关注的疫情面前 , 相关报道集中发布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触发了民众线上和线下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热潮 。 说此次疫情是场战役 , 应该没人会反对 。 那么从作战角度 , 如果这个研究结果的确属实 , 这就属于重大作战情报 , 该药物属于关键战略物资 , 如此不经由自上而下决策部署而是在媒体草率发布 , 引发民众混乱抢购 , 不需要者囤积居奇 , 研究者的意图就很值得质疑 。 普通老百姓的科学知识、常识是非常贫乏的 , 一有风吹草动 , 就盲目更风 , 没病也乱投医 。 所以 , 这种内容的发布方式是非常不严谨和不负责任的 , 会误导本就恐慌的民众 , 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 再者 , 发布的报道中又有“初步发现” , 那么初步发现直接就等于大部分标题里的“有药了”还带着感叹号所蕴含的意思吗?媒体的“标题党”套路用在国难之际是否合适?一位上海的研究员看到报道后感到匪夷所思 , “如此粗糙的实验结果 , 如此不负责任的科研态度 , 我无地自容 。 连个实验结果都没有 , 细胞上做的破玩意 , 这能当药给人吃么 , 细胞实验距离临床实验还有十万八千里” 。 且不论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 连药物的有效性还未被实验真正证实 , 就冠以这三个字确实轻率 。 面对凶猛舆情和触发的混乱结果 , 事后 , 主流媒体虽然都在匆忙紧急发声更正 , 让整个事件“剧情”来了个大转弯 。 但从这个事件背后 , 我想 , 我们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多从中总结些警示教训 。 一方面 ,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指导 , 提高媒体的职业素质 , 改变这种只抓“敏感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可怕现象 。 另一方面 , 也更为重要的是 , 要持续有力地支持对病毒、细菌等的系统研究 。 看到《中国科学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的专访 , 非常有思考价值 。 当年SARS之后 , 如果国家对冠状病毒研究有更长效的支持 , 有更多团队持续来做这个研究 , 那么不管疫苗还是药物 , 至少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 , 再次狭路相逢 , 就不会这么被动 。 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 , 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 , 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 , 不追热点 , 敢坐冷板凳 , 别管这个病毒来了还是走了 。 此外 , 今后国家应该更多从立法层面来管理疫情的反馈流程 , 明确规定各部门的主要职能 , 并且对信息公开、数据共享不及时、不透明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依法惩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