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员欺上瞒下的历史逻辑
作者 | 周淮安
壹 1896年 , 俄国以举行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礼为由 , 盛情邀请清朝派重臣到彼得堡“观礼” , 俨然给予极高礼遇 。 不是大清国际地位提高了 , “北极熊”真实目的是为对抗日本在远东崛起 , 希望借机与清朝进行秘密谈判 , 修筑穿越东北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 因甲午战败闲居北京贤良寺的李鸿章被重新启用 , 作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祝贺 。 1896年4月抵达俄国后 , 李鸿章一行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 尼古拉二世特命令财政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伯爵全程接待李鸿章 。 维特伯爵是宫廷重臣 , 历任交通大臣、财政大臣、大臣委员会主席和第一任大臣会议主席 , 是沙俄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 在他的回忆录中 , 记述了一件接待李鸿章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 根据惯例 , 在沙皇加冕典礼之后都要举行盛大的民众游乐会 , 并向民众赏赐各种各样的礼物 。 但加冕典礼前一天 , 大量民众提前拥到霍登广场 , 发生拥挤踩踏事件 , 结果造成2000多人伤亡 。 李鸿章听说后 , 问维特伯爵:“ 是否准备把这一不幸事件的全部详情禀告皇上?” 维特伯爵说:“当然 , 这毫无疑问要禀告皇上 , 而且我相信在这一惨祸发生之后已经立即禀奏皇上了 。 ” 作为一个长者 , 李鸿章给俄国后辈教了一点做官的道理:“你们这些当大臣的没有经验 。 我任直隶总督时 , 我们那里发生鼠疫 , 死了好几万人 , 可我在给皇帝的奏章中一直都说我们这里太平无事 。 ” 李鸿章进一步阐述了理由:“您说 , 我干吗要告诉皇帝我们那里死了人 , 让他苦恼呢?如果我是贵国皇帝的官员 , 当然也不会让他知道这一切 , 何必使皇帝苦恼呢?” 贰 “少年科第 , 壮年戎马 , 中年封疆 , 晚年洋务 , 一路扶摇……” 作为“中兴名臣”的李鸿章无疑是晚清杰出政治人物 , 有的外国人甚至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 在颟顸愚昧的晚清官场 , 李鸿章已经算懂洋务、知世界的人物 , 但处理起问题来还是大大落后于时代 , 仍然走不出官场欺上瞒下那一套 。 维特伯爵在回忆录中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国务活动家 , 从我们欧洲的观点来看 , 他是一个完全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人 , 但从中国的观点、从中国文明的观点来看 , 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很有文化的人 。 ” 维特当然很难理解大清官场报喜不报忧 , 多磕头 , 少说话的逻辑 。 权力只对权力的授予者负责 。 既然官员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 , 那必然只对皇帝负责 。 至于老百姓嘛 , 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 越麻木、越自私、越愚昧越好 , 最好是像羊群一样由官员“牧之” 。 叁 也许 , 有人要说 , 晚清腐朽无能 , 这种情况自然正常 。 但即使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 , 讲真话同样倒霉 , 说假话反而受益 。 乾隆五十五年(1790) ,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根据自己丁忧回乡路途的所见所谓 , 向乾隆上折称:“各督抚声名狼藉 , 吏治废弛 。 ” 他还直言各省财政都有亏空 , 都在糊弄朝廷 , 并称“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 结果乾隆勃然大怒 , 认为大清的形势是一片大好 , 连小好都不是 , 而尹壮图竟然把盛世描绘得一团漆黑 。 他令户部侍郎庆成 , 带着尹壮图前往直隶、山西、山东、江苏等省 , 清查府库 , 看是否亏空 。 乾隆与尹壮图公开对赌:如果真如尹壮图所说 , 下面都在欺瞒自己 , 那我乾隆这五十多年就白干了;如果尹壮图所言不实 , 那就“自蹈欺罔之咎也” , 也就是欺君死罪! 最有意思的是 , 乾隆不准尹壮图暗访 , 到各地都必须先提前通知地方官 。 在涉及皇上颜面的“大是大非”面前 , 各级官员当然心领神会 , 检查的结果毫无悬念 , 大清各地一片祥和 , 府库充盈 , 绝无亏空 。 老实倔强的尹壮图终于认识到继续讲真话可能要掉脑袋了 , 于是只好服软说谎了 。 这位省部级高官上书痛骂自己不是人 , 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来“冒渎圣听” , 实在是丧心病狂 , 经过事实教育 , 他深刻认识到对于大清形势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 回到北京之后 , 刑部按照“比挟诈欺公 , 妄生异议律” , 提出尹壮图应该被判处斩刑 。 乾隆见“打击一小撮 , 教育一大片”的目的已经达到 , 为体现自己对不同意见绝不打击报复的“博大胸怀” , 就赦免了尹壮图死罪 , 从副部级降为司局级 。 不久 , 尹壮图就以侍奉老母为由辞职回乡了 。 肆 乾隆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 在封建帝王中也是一个佼佼者 。 但为什么会谜一样自信 , 对大家都看到的问题视而不见呢?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 但权力也是最好的麻药 。 在帝制时代 , 最高权力者从某种程度上讲 , 其实是“穴居人”——你所看到 , 你所听到的 , 都是周围人想让你听到 , 想让你看到的 , 山洞外的世界你一无所知 。 同样 , 清朝的官员大多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精英 , 会试三年一次 , 全国也就录取进士三四百人 , 比高考的淘汰率高多了 。 也就是说 , 大家都是聪明人 。 在“上下相愚”的较量中 , 对于臣子而言 , 能够成功地讨好糊弄住皇帝 , 就是最大的成功 。 对于皇帝而言 , 如果官僚集团成功地欺上瞒下 , 就是最大的失败 , 最坏的结果甚至亡国 。 如果双方达到一种力的平衡 , 都不要太过分 , 那就是“盛世”了 。推荐阅读
- 「张昌仪」官员卖官弄丢买官者简历,结果60多名候补官员都得到了任命
- 贵州都市报TB@大清早就有人跑到消防队求助:我的戒指要让我变“断指”了
- 「淘历史」官员在任上待了17年,他为保住官位,要求每位官员上任必须做此事
- 「小明」一堆大陆配偶之子,竟输给台当局官员的两个儿子
- 美官员欲限制华为芯片供应链? 后患无穷
- 自取其辱!女记者拿台湾问题碰瓷被世卫官员挂电话
- 新加坡抗疫成功是因得到美国总统指导
- 白宫官员:新加坡抗疫成功是因为川普的指导
- 美国官员:新加坡抗疫成功,是美国总统的指挥
- 环时:只要美国官员一改口,中国就可以合作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