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问礼2018年04月15日 10:54 新浪网 作者 活字印刷 《道德经》节选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 ,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 故事分享 春秋时期 , 孔子苦苦研究关于礼的学问 , 可是始终得不出结果 。 后来 , 他听说老子知识渊博 , 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 , 已经悟得“天道” , 就做出决定 , 要拜访老子 。 他到达了周朝的都城洛阳 。
老子见孔子来访 , 便主动问道:“我听说 , 你如今已经成了北方有名的贤者 , 但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已经悟得了‘天道’?” 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悟得‘天道’ 。 ” 老子又问道:“那么 , 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探求‘天道’的呢?” 孔子回答说:“我一直钻研‘礼、仁义’ , 我是以制度教化来寻求的 。 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的时间了 , 可是 , 我还是没有悟到 。 ” 老子又问:“你又是如何继续去寻求的呢?” 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寻求的 , 已经有十二年了 , 可依然一无所获 。 ”
老子说:“所谓的阴阳之道是眼睛看不到 , 耳朵听不到 , 言语表达不了的 , 也是一般的智慧所无法把握的 。 所以说 , 所谓的得‘道’ , 其实是只能体悟‘道’ , 你如果想像认识有形、有声的实物一样去认识‘道’ , 那是既听不到又看不到的 , 如果想用语言来表达 , 也没有适当的言辞能够表达清楚 。 ” 老子看了看孔子 , 稍微停了一下 , 又接着说:“你说你已经寻求了十二年而没有得‘道’ , 那是理所当然的 。 如果‘道’是可以奉献出来的 , 那么大家都会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进贡的 , 那么子女就都会把它进贡给自己的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给别人 , 那么就没有人不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赠予别人 , 那么就没有人不赠予自己的子孙后代 。 但是 , 这些都只是假设 , 是根本实现不了的 。 原因就在于‘道’是看不见 , 听不着 , 不可言传 , 不可赠送 。 寻求‘道’ , 关键就在于你内心的感悟 。 如果心中没有这种感悟 , 那么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悟到了‘道’ , 还需要和外界环境相印证 。 可以说 , 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清静无为的 , 他生活俭朴却能满足 , 他不以施舍者而自居其功 , 也没什么耗费 。 自己贞正的人才能使别人贞正 。 如果自己的内心不能正确地领悟大‘道’ , 那么心灵就不会通畅 。 ” 孔子问礼 孔子听了这些话 , 深有感悟 , 于是起身告辞 。 临别之时 , 老子又对孔子说:“富贵之人喜欢用钱财送人 , 有学问的人喜欢用言辞送人 , 我算不上是有学问的人 , 但还是送你几句话吧!” 老子停了一下 , 说道:“孔丘 , 你所极力要恢复的周礼早就已经失去生命力了 。 你时来运转的时候就驾着马车去为官 , 一旦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旋转 。 你应当知道 , 善于经商的人 , 总是把货物藏起来 , 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道德高尚的人外表谦虚得像个愚人 。 抛弃你的那些傲气和欲望吧 , 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没什么好处 。 ” 老子的这番话对孔子触动非常大 , 他对自己的弟子们说:“鸟 , 我知道它们善于飞翔;鱼 , 我知道它们善于游水;兽 , 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跑 。 对于鸟 , 我可以用弓箭射它;对于鱼 , 我可以用渔网捕捉它;对于兽 , 我可以用陷阱将它擒获 。 至于高飞于天上的龙 , 我不知道它的形状 , 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样乘风飞天的 。 今天我看见了老子 , 就像看到了龙一样!”
问礼老聃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 。 从老子和孔子的谈话中 ,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道”的深奥与玄妙 , 这也正是“玄之又玄”的原因所在 。 知识补充: 《礼记》《曽子问》篇曾四次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 。 第一次是孔子十七岁时 , 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在鲁国的巷党 。 第二次是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 第三次是在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时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 第四次在鹿邑 。
推荐阅读
- 贾冀豫_孔子称赞颜回是灌迷魂汤
- 贾冀豫_孔子说过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 仅仅孔子学院是远远不够的
- 孔子两个被世界共认的原则
- 易中天:世界宗教大会的两个原则都是孔子提出的
- 春夏秋冬就在我的肚子里
- 孔子是敬天爱人的
- 假如周文王看了孔子的《易传》
- 吾之上联两幅——万元征下联
- “知天命”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