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员:「戊戌变法」走向政变的转折点( 二 )
图:岑春煊 一时间 , 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 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 , 后来在《梦蕉亭杂记》中详细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场朝局大动荡 。 他说:戊戌政变 , 首先起源于裁官 。 京城闲散衙门被裁撤者不下十余处 , 连带着因此而失业的人有近万人 , 朝野震骇 , 颇有民不聊生的忧戚……太仆寺被撤之后 , 我前去接受公事档案 , 发现自从上谕下达之后 , 众人已如鸟兽散 , 不但办公室里空无一人 , 连印信、文件也全都找不到了 , 办公室的门窗也都被全部拆毁 , 一切接办都无从着手 。 太仆寺、太常寺这类机构 , 确实可以被算入冗署 , 也确实可以裁撤——时代变了 , 要处理的问题也变了 , 这类传统衙门已是很尴尬的存在 。 光绪所犯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做任何的准备措施 , 比如如何安置、安抚裁撤人员 , 如何重新平衡个方面的利益 。 近万官、吏一朝失业 , 带来的乱子与造成的恐慌 , 似乎也不在光绪所在意的范畴 。 其结果便是陈夔龙所见的毁了文书、撕了档案、扔了印信、拆了门窗…… 改革正急速滑向政变 。 8月21日 , 光绪实施大裁员之前10天 , 礼部主事王照曾给皇帝写了一份微言大义的奏折 。 按照制度 , 他请礼部代为转递 , 但王照的嘴皮子磨出了茧 , 礼部的堂官们也不肯代递他的这道奏章 , 原因是王照在奏折中建议皇帝侍奉太后一起巡幸中外 , 考察各国新政 , 并建议以日本为首站 。 礼部堂官许应揆认为该建议可能陷光绪与慈禧于险境 , 毕竟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俄国皇子曾在日本被刺客攻击 , 李鸿章也刚刚在日本遭遇过刺客 。 许应揆的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 但王照觉得自己奏折中的良苦用心远比这种担忧重要 , 礼部不肯代递给光绪 , 是在刻意对抗光绪发布的鼓励上书言事的谕旨 , 是在故意对抗改革 。 王照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呢?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做了简单的白话文转译): “自从翁同龢被罢 , 大臣抗拒新政者 , 都暗中依靠太后;然而先前太后也是喜欢变法的 , 这个时候因为不能干政 , 所以才与顽固老臣结为一体 , 其实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权力 。 我替皇上考虑 , 如果将主持变法的名义归于太后 , 则皇上的志向可以实现 , 顽固党也失去了靠山 。 张荫桓给皇上出的注意 , 却与此相反;康有为又支持张荫桓 , 说太后归政已久 , 绝不能让她再出山 。 清朝制度 , 朝臣不许谈论宫闱中事 , 犯者死罪 , 我虽有意调和太后与皇帝的关系 , 但却没法开口 。 这件事让我如鲠在喉 , 已到了非言说不可的地步 。 所以才假借游历外国这样空泛的大题目 , 使用架空的论点 , 看起来不是在说两宫之事 , 实际上则通过一些微言大义的言辞 , 将调和太和与皇帝关系的用意贯注其中 。 ” 奏折递不上去 , 调和光绪与慈禧关系的良苦用心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 心急如焚的王照内心燃烧着熊熊怒火 。 8月31日 , 也就是光绪下旨进行大裁员的第二天 , 王照又写了一道奏折 , 弹劾怀塔布等礼部堂官扣押自己的折子;礼部本想继续拒收 , 但王照放言称 , 若礼部不收 , 他就把折子送往都察院 , 礼部无奈 , 只好收下并代递了上去 。
于是 , 事情朝着与王照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方向疾驰 。 见到王照的控诉奏折后 , 光绪皇帝一怒之下 , 将礼部的六位堂官全部罢免 。 王照则一夜之间连升三级 , 赐予三品顶戴 , 授职四品京堂候补 。 王照本想要劝说皇帝将变法的名义让给慈禧 , 也不要去触碰慈禧的权力 , 结果却引爆了皇帝罢免礼部六堂官的风波——这次事件 , 被慈禧视为皇帝迫不及待开始清除异己 , 向自己大肆夺权的标志 。 政变的酝酿 , 也由此开启 。 参考资料 ①蔡乐苏等 , 《戊戌变法史述论稿》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1年 。 ②黄彰健 , 《戊戌变法史研究》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07年 。 ③茅海建 , 《戊戌变法史事考》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5年 。 ④茅海建 ,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9年 。
推荐阅读
- 『杨树』“90后”“准90后”走向学术前台,长江特聘教授:好现象
- 美联储备分析称4700万美国人的工作有被裁员风险
- 裁员近3万!碧桂园的好日子还有多少
- 影响阿里历史走向的四次战略转折
- 李兰娟、张文宏等7名专家解析全球新冠疫情走向
- 城市人口走向老龄化 家具设计如何“适老
- 我的几篇影响深远文章:
- 美国在大步走向全面国有化
- 为何英美剧能走向全球,国剧却越来越乏力?
- 1000 人 25% 魅族将再次大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