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如饺子
如果说饺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一点也不夸张 。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 , 一家人自己吃 , 它象征团圆;用来招待客人 , 它表示尊贵和热情 。 一个外国人到中国 , 如果没有吃中国的饺子 , 那回去之后恐怕会被人笑话白去了一趟中国 。 笼统地说 , 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 。 在过去 , 饺子主要做为节日食品 , 特别是除夕之夜 , 饺子更是中国人家家必吃的食品 。 在中国的习俗中 , 饺子从做馅、包的形状、到吃的过程 , 都有许多讲究 。 先说做饺子馅 。 饺子馅有荤有素 , 通常是荤素搭配 。 在制馅的过程中 , 最讲究的是剁馅 。 就是把肉类、蔬菜和各种佐料搭配好后 , 放在案板上用刀细剁的工序 。 剁馅时 , 刀与案板撞击 , 发出铿锵有力的“嘭嘭”声 , 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 , 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 , 像优美的乐曲 , 传到左邻右舍 。 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馅声音是最响的 , 也是时间最长的 。 肉加菜调馅 , 谐音“有财” , 剁馅声最响而且时间要长 , 其意思是“长久有余财” 。 剁馅的时间越长 , 说明包的饺子就多 , 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 馅做好了 , 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 , 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 。 这种形状包制时 , 把圆圆的面皮对折后 ,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 , 要捏捏匀 , 称为“捏福” 。 有的家庭 , 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 , 呈“元宝”形 , 摆在盖帘上 , 象征着财富遍地 , 金银满屋 。 在农村 , 人们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 , 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的麦穗 , 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 。 饺子包好 , 该煮饺子了 。 等锅里的水煮沸以后 , 把饺子依次放进去 , 那感觉就象把一件件艺术品放进清澈的水中一样 。 之后 , 用勺子在锅底搅动一下 , 以保证饺子不会粘到锅底 。 在煮的过程中 , 通常要分三次间隔地往锅里兑冷水 , 取其谐音“返福” 。 大约一二十分钟后 , 美味的饺子就煮好了 。 吃饺子时 , 也有俗规 。 第一碗要供奉先祖 , 表示对逝去长辈的敬意和怀念 。 第二碗饺子要敬给灶王爷之类的民间神灵 , 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 , 如: 一个饺子两头尖 , 下到锅里成万千 。 金勺舀 , 银碗端 , 端到桌上敬老天 。 天神见了心喜欢 , 一年四季保平安 。 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 。 吃的时候还要记清 , 以吃偶数为佳 , 不能吃单数 。 有的老人一边吃一边念念有词地说:“菜(财)多 , 菜多”等古语 。 饭后盛饺子的盘、碗 , 乃至煮饺子的锅 , 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 , 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 , 表示“年年有余” 。 每年除夕 , 饺子通常是必吃的食品 。 无论在外工作、学习 , 还是经商 , 人们都要赶回家里团聚 。 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 在轻松的节日气氛中 , 其乐融融 。 其实 , 在现实生活当中 , 饺子除了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之外 , 有关饺子的许多过程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比方说 , 如今在城市里 , 人们就很少自己做饺子馅甚至做饺子 , 每逢过年过节 , 只要到超市买了速冻的饺子煮了吃 , 或者干脆一家人到饭馆里吃饺子 。 即使在农村 , 过去吃饺子时进行的一大堆礼俗也越来越少了 。 饺子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 是我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 , 也是年节食品 。 饺子的烹调方法 , 主要是煮 , 蒸、烙、煎、炸 , 烤 饺子馅主要分肉馅和素馅买回来的肉馅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后加入葱花,姜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素,盐,少量酱油,料酒之类的,之后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调节咸淡.搅好的肉馅稍放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了.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 , 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 。 这种形状包制时 , 要把面皮对折后 ,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 , 要捏细捏匀 , 谓之“捏福” 。 有的农家 , 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 , 呈“元宝”形 , 摆在盖帘上 , 象征着财富遍地 , 金银满屋 。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名目繁多 , 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 。 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 ,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 。 千百年来 , 饺子做为贺岁食品 , 受到人们喜爱 , 相沿成习 , 流传至今 。 饺子 , 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 , 但当你跟朋友提到中华美食的代表时 , 又无一不会提到它 。 它的每一个部分 , 无一不体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 , 基本上 , 是每家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 , 以及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 补充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 早在三国时期 , 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 , 就提到这种食品 。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 ,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 相传东汉末年 ,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 , 后辞官回乡 。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 , 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 , 两只耳朵冻伤 , 当时伤寒流行 , 病死的人很多 。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 , 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 , 支起一面大锅 , 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 ,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 , 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 , 抵御了伤寒 , 治好了冻耳 。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 , 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 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 以后渐渐形成习俗 , 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 。 分享:
推荐阅读
- 「马小马」八旬老人连吃30年土豆糊糊,直到去世都没吃顿饺子,儿子就住隔壁
- 『金标尺贺老师』教师待遇总是不如公务员,问题出在哪里?一般人还真想不明白
- 社会治安管理员:走路太累,不如偷个摩托车去打工?可以开进看守所的那种
- 刘雪松■时隔月余,又吃到妈妈包的饺子
- #中师拆迁律师#拆迁时,村长的口头约定不如一纸黑字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忆有你丨往事并不如烟
- 邻里■千佛山司法所:调解加普法化解邻里纠纷
- 一儿一女财产平分吗?父母“伪平分”,真的不如不分
- 文科状元方舟子难道退化不如小学生了乎
- [段梦杰]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