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一哥,败走京城

超市一哥,败走京城

撰文 / 邵蓝洁 编辑 / 陈芳 甩卖北京门店 “超市一哥”华润万家 , 在全国有3000多家门店 , 连续六年销售在千亿元以上 , 可是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万亿元的北京市场 , 它却折戟了 。 历经多年浮沉 , 最终只能步步撤退 。 2019年12月 , 正是年底冲刺业绩的关键时刻 , 在北京所有业态加起来只剩20多家店的华润万家却在悄悄卖资产 , 于23日把北京三家店挂上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 这一年 , 华润万家原本计划要在京城开20家店 , 但最终不仅一家店没开 , 反而要甩卖三家店 。 这三家店分别是分钟寺店、酒仙桥店和昌平万科店 , 转让底价为4000多万元 。 早在2019年2月 , 这三家店的日常经营和投资管理就已托管给物美 。 在华润万家北京地区工作多年的张路告诉AI财经社:“当时与物美谈好托管的还有欢乐谷店 , 最终因物业不同意 , 托管计划成空 , 欢乐谷店直接改成闭店 。 ” 据张路介绍 , 分钟寺店是原来家世界(2007年被华润收购)的门店 , 也是家世界在北京的总部 , 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酒仙桥店是当年华润万家华北区标超的总部 , 门店加办公也将近一万平方米;昌平店是2013年1月开的 , 面积在4000平方米左右 。 转让信息显示 , 截至2019年11月30日的11个月里 , 华润分钟寺店、酒仙桥店和昌平万科店共亏损966.3万元 , 负债3096万元 。 这对于转攻小业态的华润万家来说 , 是个累赘 。 在华润万家的计划里 , 亏损的大卖场业态只有两个出路 , 要么关掉 , 要么卖掉 。 除华润万家外 , 整个零售行业也是如此 , 都在抛弃大卖场这个日薄西山的业态 。 以大卖场为主的企业在转型失败后 , 均选择放弃挣扎 。 “战胜所有对手”的高鑫零售卖给了阿里巴巴 , “中国大卖场鼻祖”家乐福闪电下嫁苏宁 , 连会员制的麦德龙也被物美收购了 。 过去几年 , 华润万家也一直在调整门店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 , 2014年华润万家以1040亿元的销售额位列超市榜单第一 , 门店总数达到4127家 。 四年后的2018年 , 华润万家的门店数量已缩水至3192家 。 2019年 , 华润万家延续了关店调整的策略 , 在广东、福建、湖北、山东等地关闭或托管了多家门店 。 例如 , 山东的7家华润万家门店就全部被当地零售商家家悦接手 , 华润万家品牌因此退出山东 。 但对于北京 , 华润万家仍在苦守 。 “北京一直有华润万家的高端超市、标超以及便利店 。 ”华润万家相关人士称 , 接下来在北京市场 , 华润万家将继续聚焦高端业态和小业态 。 AI财经社获悉 , 目前 , 华润万家在北京有3家ole(高端超市)、5家blt(精品超市)、11家标超(便利超市)及7家vango便利店 。

超市一哥,败走京城

华润万家北京发展计划中早就没有了大卖场业态的身影 , 2015年制定的计划是新开10家标超门店和30家vango便利店 , 但当年这一计划也没完成 。 知情人士称 , 从2012年开始 , 华润万家在北京就失去了以往的速度和发展劲头 , 门店越关越多 , 新店却迟迟开不出来 。 进京十年才盈利 与现在的处境不同 , 华润万家在北京曾有过一段辉煌的经历 , 在2012年之前 , 这家有着雄厚资本的国企对北京有野心 , 也有行动力 。 1998年进入北京 , 华润万家就占尽天时地利 , 门店数量一度突破百家 , 在区域内数一数二 。 张路至今仍怀念刚加入华润万家的那段光辉岁月 。 “公司氛围好 , 所有人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 愿意为华润万家付出 , 希望企业盈利 。 为了开新店 , 我们曾经五天五夜不回家 , 加班到多晚 , 大家都没有怨言 。 因为完成业绩 , 不仅可以拿到额外的奖励 , 还可以升职 。 当时我们最多一年开了24家门店 , 真的是非常累 。 ” 2004年前后 , 张路进入华润万家时 , 后者在北京的发展蒸蒸日上 , 赵中也是这一时期加入的华润万家 ,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 那时 , 华润万家小有规模 , 加上国企光环 , 优于同行的薪酬待遇 , 吸引了不少人加入 。 “基层员工基本工资1400元 , 物美能拿到1100元就不错了 。 ” 当时 , 华润万家华北区主要有两种店 , 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综超和2000平方米以下的标超 。 张路介绍 , 在架构上 , 这两个业态分属于不同事业部 , 各有一个总经理 , 两位总经理每周都在天津和北京两地来回跑 , 疲于奔命 。 2006年5月 , 华润万家新上任的华北区总经理对组织架构做了个大手术 , 改分业态管理为分区域管理 , 把北京和天津切开 , 两位标超和综超总经理 , 一个被调往天津 , 一个留在北京 。 这样节省了他们很多精力 , 2007年华润万家在北京就盈利了 。 赵中认为 , 盈利有很多因素 , 除了架构调整带来更高的效率 , 时任领导都很尽职尽责 。 “很多门店是总经理直接谈的合同 , 很用心 , 一次一次不停地去和业主沟通 , 租金谈的很低 , 还能谈成十年不涨租 , 这对公司带来的收益很大 , 我们都很佩服他 , 敬重他 。 ” 据张路回忆 , 2007年几百万元的盈利 , 华润万家几乎没有截流 , 全部发给了员工 。 当年给每个员工发了1000元过节费 , 年后每人工资涨了200元 。 这种盈利的高光时刻持续了三年 , 华润万家团队士气大涨 , 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入狱时 , 他们内部还一度传言华润万家要收购物美 。 这种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 因为2006年华润万家华北区曾经收购了天津月坛超市几十家门店 。 从2010年开始 , 华润万家开始布局小业态 , 大量拓展新门店 , 投入增加 , 新店培育又需要时间 , 盈利也因此戛然而止 。 张路透露 , 2010年华润万家在北京新开了24家店 , 是开店最多的年份 。 加上2009年 , 一共开了近40家店 。 2010年底 , 华润万家在北京一共有将近100家门店 , 是最鼎盛的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