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四川新“马帮”活跃全国:因水电站建设再度兴起 一年挣二三十万( 二 )

而在600多公里外的四川绵阳安州区桑枣镇的一处山头 , 茨达镇新胜村的马帮人庄正东带着一支19人的马帮队 , 正在运输风电工程的材料 。

这里手机信号不好 , 山上的生活条件艰苦 , 但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 。 这样的日子对马帮人来说 , 太平常了 。 春节临近 , 庄正东等待着老板结算工资 , 然后准备回家 。

在德昌马帮人的眼中 , 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远征” , 重复着团聚与离别 , 连接着家与远方 。 这趟征程是从去年11月13日开始的 , 那天庄正东和队友把骡子牵出来装车 , 从新胜村老家出发 , 到第二天早上才抵达绵阳 。 运输30多头骡子并不容易 , 骡子挤在车厢里 , 一旦骡子躺下去就容易被踩伤 , 需要实时查看情况 , 不让骡子倒下去 。

最近几年 , 庄正东带着马帮队去了全国很多地方 , 最远的一次是去黑龙江 , 2000多公里的路程 , 大货车跑了3天3夜 , 到了黑龙江省方正县高愣镇山上时 , 山上还到处堆着积雪 。 到了那儿才知道 , 要两三个月才能结束工程 。

同样是在千里之外的山西省垣曲县 , 48岁的罗顺元和妻子赵顺美往骡子背上的箩筐里装载石料 , 他们干这一行20多年 。 “这些石料是送往附近山上风电架线塔施工场地的 。 ”赵顺美装完货物 , 牵着她的骡子往山上出发 , “这次要去的工地比较远 , 山也陡峭 , 往返有6公里 , 要3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 ”

驮在骡子背上的一些钢架配件长度达六七米 , 走在山上密林间拐弯很不方便 , 为了防止被卡在树林里 , 罗顺元和妻子赵顺美得扶着货物 , 配合骡子走山路 , 骡子驮上货物后 , 走路速度比人快 , 他们慢跑才能赶上骡子 , 往往一趟上山路 , 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

3

因水电站建设再度兴起

马帮人迎来新生 , 一年最高能挣二三十万

四川德昌古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驿站 , 自古马帮兴盛 。 随着时代发展 , 交通得到改善 , 上世纪90年代 , 德昌实现“村村通” , 当地养骡子的人少了 , 马帮在德昌几乎消失 。

而德昌马帮的再度兴起 , 是因为水电站建设 。 在当地马帮眼中 , 老徐颇有威望 , 1996年 , 他和朋友在德昌组建起第一支马帮队 。 当时 , 为配合二滩水电站的电力送出 , 四川第一条500kV级的二滩输变电外送工程正在开建 , 面对复杂的山路 , 他们便组织骡子驮运砂石、水泥、铁件等材料 。

后来 , 这些马帮渐渐走出德昌 , 走出四川 , 全国很多省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 德昌马帮大多在外包揽输变电工程材料运送工程 , 凡是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难以到达的地方 , 传统的马帮运输方式就派上了用场 。

20多年来 , 罗顺元和妻子赶着他们的骡子去过河北、黑龙江等地 , 也到过西藏高海拔地区 , 经过努力 , 他和妻子在县城买下了150平米的住房 , 两个孩子都读了大学 , 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

刘代安说 , 以前全靠重点粮食 , 一年收入几千元 , 现在村里大多人都成了职业马帮人 , 少则一年收入几万 , 高则二三十万 。 因此 , 村里很多人都修起了小洋房 。 茨达镇政府负责人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介绍 , 茨达镇的马帮主要集中在新胜村、新华村 , 每年带回的劳务收入在1500万元至1800万元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从德昌县相关部门了解到 , 德昌马帮主要集中在茨达乡、宽裕乡、巴洞乡等乡镇 , 鼎盛时期 , 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马帮人有两三千人 , 每年劳务收入超过6000万元 , 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 为帮助马帮发展 , 当地的乡镇还组织马帮务工人员学习维权知识 , 培训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 引导他们走合法化道路 , 专业化道路 , 走协会发展模式 。

4


推荐阅读